孤单中起舞--《梅兰芳》观后有感

标签:
梅兰芳观后感原创影评杂谈 |
不知为何,会有评论说,在某些影院中放映《梅兰芳》,当看到孙红雷所饰的邱如白说:“谁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时,观众们笑声一片。我不知,是哪里的观众,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在我所看的那一场中,同一个观影厅内的几百位观众,一点笑声都没有听到。这样的一场戏,怎会笑得出来?!
邱如白是戏痴,是情痴,他读得懂梅兰芳的内心,更读得懂他的孤单。
在一个长期将戏子列为下九流的年代背景下,纵然红遍江南塞北,可其社会地位却远非士农工商可比。而一旦失意,或如燕十三般被人砸场后心伤至死,或如在酒肆茶馆中唱着《苏三起解》的曾经红角只能依靠客人的零星打赏而落魄于江湖。即使是已跻身四大名旦的梅兰芳,风光与否,也全在看客们是否捧场。一升一降、一天一地,全都在座儿上。正如福芝芳所言:“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
所以梅兰芳也会怯场,也会害怕。他怕他败了,他怕他的座儿不满,他怕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和他同样的艺人们真正提高其社会地位、他怕他和他们也会像大伯一样永远都戴着副脱不掉的纸枷锁!他如此忧郁,如此害怕,如此孤单。戏里他演尽千角百色、万种人情,戏外他却孤单纯净得像个孩子,就连遇上最心爱的女子也无力留住,连一场电影也不能和最爱的人一起去看,因为他是属于座儿的!
陈凯歌这次没有再选外表漂亮得让人惊艳的男明星,因为他知道,若论风华绝代,张国荣的《霸王别姬》已成经典。我们也看到,黎明的扮相单纯从外貌来看,远不及张国荣的出尘之美。但《梅兰芳》同样给我们以心灵上的震撼,就是因为陈凯歌这次的拍摄角度主要从人物的内心出发。作为表现《梅兰芳》的前半生,戏的表演可谓不多,除了与燕十三打对台的《一缕麻》、《黛玉葬花》、和孟小冬合作的《游龙戏凤》等,像更出名的梅氏经典剧目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都没有更多地予以表现。影片中更加注重展示的,是个人内心深厚的情感世界,邱如白的痴狂偏执、孟小冬的兰心慧质、梅兰芳的绝世孤单......
高处不胜寒。梅兰芳就像广寒宫里独自起舞的嫦娥,与戏为伴,与座儿为伴,心中的孤单,就像那迷蒙的月光,弥漫着冷冷的清辉,挥之不去......这孤单呈现着他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恐惧,这孤单也带他步上无人可及的艺术高峰,这孤单,成就了举世无双的梅兰芳!
人在孤单里,力量却渐渐充满内心。
影片中重复出现的大伯的信、燕十三对自己说也是对梅兰芳说的“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至理名言、孟小冬饱含深情、轻柔却有力的“不怕”、邱如白的抛家舍业情义相随、福之芳给予的家庭温暖、梅兰芳本身对京剧的无限热爱,这种种力量终于让他不再害怕,让他勇敢坚强,终于获得了在美国演出的巨大成功、并用蓄须明志这一壮举体现了一位中华艺术家的朗朗尊严!
黎明的沉稳,在影片的尾部释放得淋漓尽致,那份不动声色的淡定从容,那种高贵的民族气节,非常贴合梅兰芳的形象。如果说,黎明没有形似梅兰芳,但神似,却是千真万确!豁出生命,也要维护作为国人的尊严,赢得了万千尊重的梅兰芳,终于改写了人们对戏子的看法。他不再害怕,只是,他依旧孤单。
抗战胜利了,他剃掉了胡须,重登舞台。他婉言谢绝人们的相送,独自一人登上通往后台的台阶,因为他马上就要开始上妆、着戏服、登台演出。而一上了妆,一穿上戏服,一登了台,他就是那戏里的人,就活在那戏里的世界了。那里,不是众人的世界,那里,是他一个人的世界......
光影明艳里,他仍是孤单起舞......
注:图片来自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