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传播理论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2022-07-13 10:50:46)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学习 |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什么是研究范式(paradigm)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 不可通约的(incompatible)研究范例
一 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
一 本体论、认识论及价值论集合
一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范式革命——常规科学
一 举例:哥白尼革命、传播流研究
研究范式背后的本体论、认知论和价值论
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
·本论论(ontology):关于存在的科学或研究。具体来说,是形而上学中涉及存在的特性以及存
·认识论(epistemology):我们如何能够知道以及知识为什么可靠。(什么是合理的证明?理论
·价值论(axiology):关于理论与研究中的价值的位置及作用。(社会中的学术研究是什么?)
三种研究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
量化研究的基本逻辑及程序
一、量化研究的前提假设
范式 |
客观经验主义 |
主要研究方法 |
科学的量化研究 |
目标 |
解释和预测 |
前提假设 |
>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规律 >可以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确定什么是可靠的知识 >重视研究个体,发现客观的结构 >价值中立 |
量化研究在认识论上的前提假设
*观察是不可错的,观察者不会对观察对象产生影响;
*世界存在着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可以特殊的测量方法认识这些规律;
*理论与观察相互独立,研究者的好恶和其他特征不会影响其客观的判断与分析;
*大部分现象是可以测量的,可以用数学的逻辑来表示人类行为;
*个体是由一些属性和结构所决定的,比如年龄、性别、智商等;
*可以通过对个体可测量的特征的研究,推断群体的特征;
*结论的得出必须要通过实证主义(或证明主义、证伪主义)的检验程序。
二、量化研究的基本逻辑
(一)理论与经验关系:演绎、归纳和类比
二、量化研究的基本逻辑
(二)量化研究的逻辑
大量现象
以主流化(mainstreaming)为例
经验现象:大众认为现实充满暴力,平民以奢侈生活作为生活 |
∨
抽象:主流化就是统治精英通过电视将其意识形态变成一 |
∨
操作化:主流化即重度电视观众中,不同社会群体(SES, |
三、量化研究的程序
初步探索
成立假设
理论解释与澄清概念
研究策略
(一)抽样调查
*调查研究:抽样与问卷设计
*普查与抽样
*非随机抽样:受主观影响
*随机抽样:不受主观影响
优点:
数据的代表性:可以通
过样本的情况,推断整个群体的特征
和普查相比,节省时间和资金
在现实的环境下进行
不足:
调查不容易深入
单次调查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很难获得精确的随机样本
回答率正在变得越来越低
(二)实验
*通过人为地制造一个实验环境,让那些与研究无关的变量保持恒定,仅仅改变我们想要考察的单个变量(自变量)对被试对象的影响。
*分成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种。
*优点
和抽样调查相比,实验可以精确地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安排实验环境
*不足
很难完全排除其他无关变量的干扰
实验环境有可能会导致虚假的反应
实验室里的环境与真实环境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推广
实验要面临严格的道德审查
(三)内容分析
*量化的内容分析是对大众传播的显性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
*不仅限于大众传播的内容,还包括一切象征符号,如口语、图像、音乐、服装、建筑、美术作品等。
*优点:
非介入性,不会影响被研究的对象。
操作简便,费用也比较低。
*不足:
解释力有限,只能推断传播者的意图,或推断接受者会受到什么影响,但无法确定。
传播研究的质化的方法
一、质化研究的前提假设
范式 |
诠释经验主义 |
主要研究方法 |
诠释的质化研究 |
目标 |
理解 |
前提假设 |
>自然和社会具有不具有统一性,社会所具有的是规则 >参与的意义诠释 |
质化研究在认识论上的假设
*我们所研究的生活世界中,意义和意识形态无处不在,被研究对象既是能动的行动者,也是诠释的主体;
*实在(reality)是建构的而不是客观的,因此只有参与才能做出解释,研究者只是一个帮助被研 究对象诠释自己行为的助产士;
*重要的不是客观的测量,而是参与的理解,参与本身和客观经验主义之中的观察一样受到信任;
*社会行动者具有能动性;
*虽然也关注个人的诠释,但是整体和关系要比部分更为重要;
*科学研究本身也是社会行动,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要注意研究者的意识形态,分析本身应该具有反思性。
二、质化研究的逻辑及顺序
(一) 质化田野研究的特点
*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
*研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强调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而不是寻找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采用归纳法而非演绎法
*研究环境是事件和人类活动的自然情境,而非研究者为中心的或者为研究制造的人工环境
*重视研究者对自己的反思,以及研究者与参与者(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
*主要以文字而不是数字的形式发表研究结果
(二) 质化田野研究的程序
*进入现场之前的准备
*选择研究地点
*进入现场
*现场的关系
*收集和解释资料
*离开现场和完成研究报告
三、质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深度访谈
*民族志
*焦点组访谈
*质化内容分析(文本分析)
传播研究的批判理论
一、批判理论的主要逻辑
范式 |
批判理论 |
主要研究方法 |
辩证的、历史的批判 |
目标 |
人的解放 |
前提假设 |
(1)自然和社会不具有统一性 |
二、批判理论的主要学派
*狭义的批判理论,指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第一代学者对现代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横跨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分析、美学、历史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传播研究中广义的批判理论则是指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传播过程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进行揭露的传播理论。通过理论实践,否定现有体制,解放大众。从理论来源上看,大部分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或“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联系。
*具有代表性分支有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女性主义理论等
(一)法兰克福学派
*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
*代表人物:
*主要研究对象:启蒙、文化工业、威权心理、实证主义与工具理性等。
*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二)政治经济学派
*又称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他们以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为基本观点分析传播现象。
*将大众传播看成是“一种交换的社会过程,其产品或是社会关系的标志,或是它的具体表现。”
*“去传播中心化”:传播系统被视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基本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注各种社会关系对传播生产、分配、销售、消费、再生产全过程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社会的反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权力和不平等现象的后果。
*北美、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政治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