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传播研究的历史
(2022-07-11 15:46:04)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学习 |
大众传播研究的先驱:李普曼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 美国政治家、专栏作家、美国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奠基人之一
主要贡献:
(1)舆论及宣传研究
(2)提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3)大众传播效果的洞见
(4)把关研究
(5)传播与民主政治的分析
“四大奠基人”
大众传播研究的先驱:拉斯维尔大
哈罗德·拉斯维尔(1902—1978):美国政治学家。
主要贡献:
(1)5W;
(2)内容分析;
(3)战时的宣传;
(4)将弗洛伊德理论引入美国社会科学界;
(5)参与创建政治科学
大众传播研究的先驱: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社会学家
主要贡献:
(1)首先开始了传媒效果的研究,1930年至1931年在维也纳进行了第一个广播受众调查。提出了几个重要传播学概念:比如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对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2)调查方法的革新;
(3)创立以建立在大学基础之上的研究所模式
大众传播研究的先驱:卢因
库尔特·卢因(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
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要成就为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research)、场理论(field theory);
战时食物习惯研究。
提出把关(gate keeping)理论。
大众传播研究的先驱: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1912—1961):美国心理学家
说服心理学研究。耶鲁计划。
信息的中介因素:信源;休眠效应;一面说理还是两面说理;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性;警钟效应;前后效应;明示结论还是寓观点于事实之中
大众传播研究的创始人: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家
1942:在俄亥俄大学建立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培养计划
1947:在伊利诺伊大学建立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终身致力于传播学研究及教育
1948年:编写第一本传播学专著
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电视与儿童、传播与发展、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沟通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期
年代 |
20世纪初 一1930s |
1940s一1960s末 |
1970s—1980s |
1980s迄今 |
特征 |
萌芽期 |
弱效果的发现与 焦虑期 |
重新发现媒介强效果期 |
深入与两大学派融合期 |
研究方法 |
以思辨为主 |
定量方法 |
定量方法更趋完善,定性方法逐渐引起重视 |
两种方法均得到重视 |
媒介效果 |
强大 |
有限 |
相当强,但非万能 |
信息环境制造者; 意义争夺的空间 |
受众形象 |
被动、相互隔离 |
存在于社会团体、关系和规范中 |
主动追求特定目标 |
解读者,意义的生产者 |
社会环境 |
经济危机;二战阴影 |
政治,经济,社会恢复正常 |
社会动荡 |
全球化与后现代主义 |
主要新课题 |
舆论、宣传;广告;电影的影响 |
传播流;说服与使用与态度;创新与扩散 |
使用与满足;议程设置;知沟; 沉默的螺旋 |
媒介生产研究;受众研究;文化研究;新媒介研究 |
三、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传播学”引进
70年代末期的译介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正式引进
90年代以来的发展
施拉姆访华的影响
1982年5月:施拉姆访华
1982年11月23日--25日:在北京举行了我国第一次有关西方传播学研究座谈会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传播学(简介)》
三本重要的译著
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1984,李启等译)
赛弗林、坦卡德的《传播学:起源、方法与应用》(1985,陈韵昭译)
麦奎尔和温德尔的《大众传播模式论》(1987,祝建华、武伟译)
90年代以来的发展
1997年新闻传播学被列入一级学科目录
2000年之后,大批传播学译著被引进。华夏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清华出版社
2009年,全国有800多个新闻传播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