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婚姻家庭
(2022-05-31 10:03:21)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学习 |
社会学概论——婚姻家庭
婚姻家庭
什么是家庭?
港湾 安全
放松
情感(亲密)
我们目前已经习以为常的家庭形态:一夫一妻制婚姻,平权关系、年轻夫妇单独或者与未婚子女居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家庭以极其不同的面貌出现,但不管哪一种形式,如果只从繁衍后代的本能,母爱的本能,夫与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联系上,或将这些因素这样或那样联合在一起来解释,无法得到完全的解释。
我们经常将家庭理解成一种亲族关系,包括血缘关系、联姻和嫡亲关系,从其概念本身看,亲族关系囊括生物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社会性更为突出。
血缘关系本身看起来是生物性的,从定义上来说有时遗传意义上的“血”可以丝毫不介入。
亲族体系“只存在于人的意识”。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五服制度
五服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家庭一词起源于拉丁词,出现在罗马,指生活在同一屋顶下的全体奴隶和仆人。
家庭是有同血缘、婚姻或者收养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单位。其成员生活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成人负有抚养后代的责任。
家庭的普遍功能
人口繁衍
调试性关系
生产与消费功能
儿童的社会化
将人置于一个社会中的社会结构中间
表达性功能
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其他家庭
根据继嗣法则、居住法则及权威类型等做出分类: patrilneal、 martilineal、bila teral、
descent、 patrilocal、 matrilocal、 neolocal、 patriarchy、
matriarchy、
eq ualitarian.
从扩展家庭到核心家庭的发展是历史上的发展趋势。
西方历史的家庭演变
17、18、19世纪,美国家庭平均规模为4.75人(1990年代是3.04人)。
脆弱性【家庭生态):现代早期的欧洲,婴儿死亡率高达25%【现在不到1%),临产妇女死亡率也非常高。即使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家庭,平均的婚姻长度不到12年。超过一半的孩子,在他们成人之前已经失去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
儿童,往往不到10岁就离家,去给其他人当家童,或者去工厂工作。工厂工作时间往往长达14小时,家庭生活非常少。
Victorian的欧洲家庭(1850左右)。
1500年一1800年欧洲家庭发展形态
16世纪紧密嵌入到社区中的核心家庭
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的过渡形态
18世纪开始逐渐发展出我们最熟悉的家庭制度类型
情感性的个人主义
浪漫爱
今天家庭内部依然存在不平等
家庭内部不平等的表现
性别不平等
家庭暴力
中国家庭婚姻模式的转变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
——《礼记•昏义》
古代婚礼传达一种信息:对于大家庭的责任(指男方家族)来说,其中香火延绵是最被强调的,对单个婚姻作为大家庭家族秩序中一个环节的重视。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暗翁食性,先遣小姑尝。
——唐•王建《新嫁娘词三首》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青楼文化
《浮生六记》 沈復
《金锁记》张爱玲
《沉沦》 郁达夫
私情的狂热华
潘光旦(1899---1967) 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
费孝通(1910—2005)
著名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
民族学家
社会活动家
前一篇:社会学概论——权力、权威和国家
后一篇:社会学概论——城市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