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彩诗的双重悲剧

(2007-08-09 10:02:23)
标签:

时事评论

陈彩诗

史上最

后母

丁香小惠

张绍刚

媒体

央视

悲剧

分类: 时事观察

   陈彩诗,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相貌一般的平凡女人,却不经意间“有幸”成为了“史上最恶毒后母”。

   陈彩诗的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女儿、小姑娘丁香小惠身上有大面积瘀斑,脊柱也有问题,据(小孩的姨父等亲戚)称是被后母所打。于是,小姑娘的后母陈彩诗一时成为千夫所指,成为众多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相关新闻在某个时间戛然而止,原因很简单:弄错了。原来,瘀斑是血液方面的疾病所致,脊柱也是病,公安局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左邻右舍谁也没听说陈采诗打过孩子。热情的媒体与网友这下多少觉得有点尴尬。

   故事本就这么结束了。但是,最近偶尔看到中央12套张绍刚主持的一个节目,还在谈这茬子事。稍微关心一下,该节目的主要内容有三:一、丁香小惠正在上海进行医治,一切正常。二、丁香小惠的家属(主要是姨父等)要求不宣传,不排除当时是有意炒作吸引注意的可能,同时,这家的关系比较复杂。三、我们不管人家私事,这件事我们应该回到事情的原点:关注六岁的丁香小惠吧,这个可怜的孩子。

   我对张绍刚,或者是节目中出现的、对陈彩诗做过深度采访的记者在这一事件中所显示出的思考深度表示遗憾。老大妈式的热心(“可怜的孩子!”)掩盖了这一事件的核心所在。事实上,我的脑海中一直浮现出那个痛哭流涕大声喊冤的后母,那个现在在上海的医院里照顾孩子的亲生母亲,还有一个影子——那个一直躲在幕后没有露面的姨父。

   也许,这一事件背后的确有我们一般观众所不了解的复杂关系,但是,难道我们在处理具体事件时不应该抛开其他偏见,就事论事吗?当大家把同情的目光聚集于丁香小惠时,为什么忽略了那个在节目中不知不觉消失了的另一个受害者——陈彩诗?

   陈彩诗的受害,首先在世俗的偏见。21世纪的现在,还有多少词像“后母”一样,负载着沉重的历史偏见,让多少善良的女人闻之色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事件甫出,陈彩诗被立即冠之以“史上最恶毒后母”,这一称号背后有什么潜台词?恶毒后母见多了,没见过这么恶毒的!多少年来,恶毒二字,与后母如影随形,如同五十年代的“黑五类”帽子。一旦一个女人成为后母,几乎同时便成为社会意义上虐待孩子的天然“嫌疑犯”。因此,陈彩诗在这座偏见之山上头破血流是自然的,普通如陈彩诗,只能用在地上打滚,嚎啕大哭,赌咒发誓来抒发内心的委屈,如果不是现在医学昌明,言路通达,可怜的陈彩诗只能背负“史上最恶毒后母”这样一个最不光彩的罪名,为“后母”这一社会舆论的灰色地带再立上一座耻辱之碑。

   更不幸的是,哪怕事实得到了澄清,作为“后母”的陈彩诗,也失去了照顾孩子的资格。亲生母亲名正言顺,先以复仇者的姿态出现,然后又成为孩子当然的护理者。这一选择自然没有什么错。但其实只要我们留心一下,整个事件中,哪怕是自始至终没有在媒体上露面的姨父,在对孩子的监护权方面,社会的公认度都要超过陈彩诗——这位可怜的后母。没有人关心,这些亲属有没有就此事向陈彩诗道歉,真的很少有人关心——也许,能认定“后母”没有虐待孩子,但难保你没有其他对孩子不好的行为——除了“后母”本身之外,所有人在这一事件上都格外理直气壮。

   我分析对于“后母”的偏见,根子在以恶忖人,不相信别人的爱心,这其实折射出大家对整个社会的爱心缺乏信心。

   但上述仅是陈彩诗的悲剧之一。陈彩诗的另外一大悲剧在于,她以一区区弱女子,不幸被抛到了信息社会的怪物——媒体阵营——的对立面。媒体,在除暴安良、反映民心公意、揭露真相方面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是,胜利往往会让我们骄傲和狂妄,甚或忘记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无论如何,媒体仅仅只是一件工具,这意味着,它在弘扬正义方面的力量有多强,它在摧毁正义方面的力量就有多强,关键在于,它被怎样一股力量使用。

   在这一事件中,有两大阵营。一边是才高八斗的记者及网络写手阵营,一边是一位见识不高的女人(可能在此之前她还对网络知之甚少),——不知这位受伤的无辜者现在在哪里舔砥自己的伤口,如果她激进到向诽谤者提起讼诉,她也许会发现被列为被告者太多——“史上最……”源自不久前的重庆钉子户,很快被信息社会吸收成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次,这个桂冠被与“恶毒的后母”组合在了一起。才气纵横的记者大人网络写手信手写来,炫耀着他们的才华,却丝毫不察他们正向一位最平凡的女子举起了语言的屠刀。对他们来说,事实的鉴定是一回事,文字的精采是另一回事。在大学里写论文时,他们的老师肯定提醒过他们慎用“最”字,但现在,他们翻身做了主人,已经不需要任何教导。

   所幸的是,这一次医院帮助他们纠正了错误,洗刷了陈彩诗的污垢。但却不见当初疾恶如仇、可能还为“史上最恶毒后母”自得的制作者,为自己可能炮制的悲剧擦一把冷汗,出面向陈彩诗道歉。当媒体犯下一个大错,轮到他们道歉时,他们集体失言了。也许,这并不怪他们,因为沉浸于权力快感之中的他们,也许同样被社会对“后母”的偏见束缚着,也许是并没有把一位可怜的后母放在眼里。

   ——这有张绍刚主持的央视节目为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毕业往事(二)
后一篇:毕业往事(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