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贵族打扮
能讲多国语言
维也纳票贩子光明正大搞推销
2011年9月27日环球时报9版
本报赴奥地利特派记者 王文
游奥地利,多数人都想体验一场歌剧。因为200多年来,奥地利诞生了数位音乐巨匠:莫扎特、海顿、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生于德国却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尤其在首都维也纳,从抵达机场的第一刻起,古典音乐就时常会在耳边回旋。然而,由于维也纳歌剧院众多,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创新剧目有限,所以,游客要欣赏到真正的经典歌剧并不太容易,尤其是许多票贩子推销的可能并不是经典剧目。
票贩子大摇大摆揽客
“票贩子”这个词,在中文语境里往往会让人想到一些衣衫破旧、偷偷摸摸过来兜售的卖票人。而在维也纳街头,《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一群“古代人”,他们身着18世纪的宫廷服装,戴着灰白色假发,手拿一摞剧目本,但他们既不是王宫卫兵,也不是街头艺人,而是票贩子。通常他们都会主动跟游人推荐一些小剧场的表演,节目大多由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和莫扎特的作品组成,既有交响乐,也有歌剧唱段和芭蕾华尔兹,尽可能满足游客在音乐之都一品优雅的愿望。
在维也纳,“票贩子”是一项“光明正大”的正当职业。他们受雇于各个剧院,缴纳一定的税收,便在街头大摇大摆地推销揽客,完全是贵族模样,与记者脑中的“票贩子”是两个概念。
票贩子介绍如数家珍
维也纳票贩子最多的地方是市中心的步行街。那个约占1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坐落着历史悠久的圣史蒂夫大教堂和世界闻名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两旁建筑古色古香,名牌商店鳞次栉比,文化气息浓厚,街头表演几步可见,所有来维也纳的游客都会到此一游,这也成为票贩子兜售票务最理想的场所。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只要游客在某家商店、教堂或陈列品前逗留,一般就会有票贩子凑过来问询。记者在圣史蒂夫大教堂前驻足时,一位票贩子走过来推销,他笑着用英语问,你是从中国来的吧?记者答是。他立刻改口用汉语说“你好”,这让记者非常惊讶,忙问:“你会说中文啊?”他笑着说,“只会一点点”,然后就翻开节目单推荐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等著名曲目,问记者是否愿意去听。他反复跟记者说剧场有多么大,节目是多么的丰富,艺术家们的技艺多么精湛,尤其强调在维也纳听一场包罗万象的音乐会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在介绍剧目时也是如数家珍,让记者有种彻底被征服的感觉。票贩子推销的票价也相对便宜,从几欧元到几十欧元不等。而在金色大厅,同样档次的票价一般在几十欧元到上百欧元。
同行者中有对维也纳比较熟悉的,连忙把记者拉开,婉拒了他的推销。朋友说,维也纳的歌剧院很多,最有名的当数离圣史蒂夫大教堂几百米之遥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还有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但到那里听音乐,大多数人都会采取网上订票,或直接到窗口买。而那些票贩子的票务大多都是小剧院的,几乎不会有名角的演出。对游客来说,去听他们的音乐会有一些不太合算。但为了招揽更多游客,营造宾至如归的感觉,那些票贩子常常会勤练外语,有的甚至会操十多个国家语言,当然都只是交往的日常用语。
金色大厅有点褪色
记者慕名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欣赏了一场古典音乐会,因为每年在那里举行的新年音乐会名扬四海。但去后才知道,每年除了新年音乐会还保留着最高水平外,许多时候在这里演出的乐队都是二流的,不少时候都只是面向游客的演出。
大概记者看的那场也是游客专场,1000多座位还没有坐满。多数听众并不是想像中那样穿晚礼服,有的甚至只穿着T裇。音乐响起后,时而还有手机铃声响,与正统古典音乐的严肃味道很不相称。
当时演出的乐队并不知名,演出的曲目也很通俗大众,这使同行几位对古典音乐兴趣不太高的人有一些睡意。陪同记者的当地人调侃,要尊重他们的演出,那么多人都当真呢!还说,其实他也不太懂,将就听听,算是一种熏陶吧。
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可能面临经营压力,现在的金色大厅大多时候都对外出租。前几年,海外演出团体要租金色大厅演出,场地费大约在7万到10万欧元不等,现在越来越便宜。“你要给我1.5万欧元,我保证你在里面能唱两小时”,一位当地旅行社工作的人信誓旦旦地向记者保证。
记者在奥地利还巧遇广东杂技团“感知中国”演出,在市政大厅连续演5场。3000多座位几乎座无虚席,一位奥地利人对记者说:歌剧会让人内心宁静,杂技充满激情,希望能够多看到一些外来的文化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