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堵”的过程是重塑中国社会

(2011-01-03 22:23:43)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际评论

“治堵”的过程是重塑中国社会

环球时报2010年12月24日社评 

  北京市昨天公布了治堵方案,比此前出台的草案宽松许多了,它能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当然也打了折扣。北京交通像通肠子一样一举解决,终于被公认为“不可能”了。

  前些天媒体猛烈批评“草案”过严、不公平,如果今后的北京路上像过去一样堵,甚至更堵,或许有人又会回过头来抱怨昨天的方案“太松”。这就是中国交通与社会诉求真实而混乱的关系,厘清其中的一项已经很难,把两者都厘清,并让彼此契合,更是难上加难。

  治堵的过程很可能就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真正历程,是中国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对它们使用的第二次重塑。短短十几年,自行车流换成了汽车流,中国的大城市一眼看上去有点像发达的都会了。但路要人管理,车要人来开,规矩要人制定并且遵守,北京有了几百万辆车,但它们却还没有组成真正的“汽车社会”。就像有些“亿元村”,别墅连成排,村中心有霓虹灯,但它不是城市。

  合格的“汽车城市”要有比北京目前更多的车,北京的人口和东京大体相当,机动车总量只有东京的一半左右,土地面积是东京的七八倍,仅这些数字就告诉我们:北京还能增加多少车!从人权的角度讲,有汽车的人生和从未开过汽车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拥有汽车的权利可以由他自己主动放弃,却不能被剥夺。

  汽车社会就是各种权利相互冲撞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并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又有义务为了别人的愿望让出一点自己的权利。就像红绿灯管理的路口,每个人都要过去,但有时不得不让别人先行一步。当红绿灯的权威牢不可破时,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也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那盏红绿灯已经立在每个驾车者的心中。

  北京的核心问题就是当汽车越来越多的时候,已经有车的人是不是愿意给还没有车的人让出一点空间;同时开车的人,有多少人把红绿灯已经放在心中,有多少人还没有。在发达的城市里,很多人有车但不轻易开,近处走着去,上班尽量坐公交,去市中心尤其少开车,中国大城市不断推出的限车令,就是为了强行塑造“汽车城市”这些必不可少的公德。

  做到这一切显然很难,汽车来得太快,但城市的思想跟着跑的速度太慢。我们没必要自责,却要清楚我们站在哪里,周围究竟在发生什么。其实不仅汽车,我们的教育、旅游、医疗,很多现代生活的领域都在发生类似的错乱,我们明明在进步,却被很多自己创造的成果困扰并折磨。

  往更远看,世界就像一个大汽车城市,它的主路正被老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国家堵住,大家都想开过路口,互相指责。糟糕的是,那里没有指挥的警察,甚至没有红绿灯。想想看吧,如果我们想抱怨或发怒,从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能找到多少个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