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盲流中国”到“流动中国”
(2010-06-28 15:34: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际评论 |
从“盲流中国”到“流动中国”
2010年6月28日环球时报社评
大约一个世纪前,人口流动在中国常与“盲流”、“流民”相提并论,因为过去的人口流动大多是灾难和战争造成的。现在,每年大约16%(2.11亿)的人口在中国各个地区间流动,至少三分之一的中国家庭被卷入,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和停滞已完全被打破,新的世界经济中心跃然而出,一个迥异的中国正在被塑造出来。
据最新出版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估计,未来三四十年,流动人口规模还会增加一倍左右。这个过程将继续给中国社会带来革命性变化,从产业结构、交通面貌到社会心理及人文风气,中国都将因这种流动而呈现我们今天尚且无法想象的样子。
从被动的盲流到主动的人口流动,“流动的中国”释放出罕见的力量,也释放了大量的问题。但是,印度、巴西的那种大规模贫民窟在中国没有出现,中国的人口流动也未形成难民潮,人口流动对中国的正面意义一直压住其带来的负面效果。在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规模总是和它的发达程度呈正比。作为世界最有活力、但也问题成堆的新兴市场,中国的活力一直牵着问题走,而不是反过来被各种问题淹没。
过去30多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大约50倍,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亿万农民人性解放的过程。尽管很多流动人口及他们的家庭都承受了大量闯世界的痛苦,痛感人生的不平等,但中国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很多旧有管理体系都受到了根本性的削弱,现代社会的观念随着人口流动在中国大地上普遍传播。
今天中国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与流动人口有关。根本原因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速度,快过了城市接纳这些流动人口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速度,尤其是软件的滞后。加强中国社会治理,增加人口流动意义的正值、减少其负值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面对过如此多的流动人口,而仅仅几十年前,中国尤其对人口的流动性几乎一无所知。不难预见,以户籍和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的中国人口管理模式将逐渐彻底失灵。未来的中国社会治理将以什么为基础,需待通过大量实践形成明确的理念。
中国已经走上了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的不归路,未来中国新的和原有的经济中心,也将会在这样的流动中展现出更强劲的活力。要确保这样的流动更少负面效应,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城乡差距,并缩小一个城市或地区内非流动人口和流动人口之间的生活差距,这肯定不是轻松的工作。实际上,这也意味着中国现代化的攻坚战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