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须再创治水奇迹

(2010-06-22 14:40:59)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际评论

中国须再创治水奇迹

2010年6月22日环球时报社论

三个多月前,中国还忙于西南抗旱,但转瞬之间,中国的主画面变成了南方数省的抗洪抢险。太平洋西岸的季风数千年来就这样折腾着中国,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一个与我们一样的国家,旱涝变化如此之快,水资源分布如此悬殊。大概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急需一个强大而高效的全国治水系统。

  旱涝是全球范围内的难题。即使欧美发达国家,也经常被难住。然而,大陆季风的不确定性、人口的高度密集以及经济活跃带的快速扩张,在中国达到了罕见的叠加,这使得中国的各种水患和危机在地球同纬度上总是比较严重的。

  数千年来,我们这个国度常常重复着钟摆般的水害规律:旱则赤地千里,河流干涸;涝则洪水泛滥,一片汪洋。据史书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2155 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洪灾1092 次,较大旱灾 1056 次,水害几乎每年发生。中国的治水传统几乎和华夏文明一样悠久。

  以前很多人以为,治水无非就是开槽、筑堤、修坝而已。现在,我们的标准和要求高了很多,治水已经深化成一个包括防洪、治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紧密联系的系统工程。然而对中国来说,这一切依然是不够的。

  中国要想彻底解决各种水危机,必须把全中国变成一个可以调节用水的超大系统。中国经常强降雨的省份应普遍实现抗百年一遇洪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强大的蓄水系统。国家则要将各地水利连成一体,将它们真正网络化,使全国的富水贫水地区实现有效的调水供水。

  现有规模的南水北调工程只是一个开始。水利应当成为与中国道路建设同级别的核心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舆论有很多关于水利可能破坏生态的担心,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每一年因涝和旱付出的代价加起来远远高于关于生态灾难最夸张的假设。而中央及地方政府每年为抗旱抗涝投入的资金,也足够启动更庞大的水利设施建设。

  当前的治水体系还依然是各单位分管一摊事,有的负责水量调度,有的污水治理,有的管水生物的保护,很多人都将之视为“九龙治水”。这样的治理方式可能有利于局部管理,但显然难以实现治水的更大雄心。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水利网络化的大国,因为现有的发达国家都没有这样的需求。而中国不一样,我们要有勇气从自己的现实出发,在顺应大自然、了解洪水脾气的基础上,创造人类尚未见过的水利奇迹。

  过去几千年里,中国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都领先世界的水利工程。它们给中国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对生态的改变,就是琢磨透了大自然的结果。中国古代的治水工程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中国人做了。今天我们面临着敢不敢做当今世界没有人做过的事情的考验。

最近几年,不断有人提出,中国应当成立像能源、食品安全国家委员会那样的国家水利资源委员会。或许这样做真的有利于全新的治水模式,使调动全中国力量做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成为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