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些国际评论编辑心得
(2009-03-25 17:57:50)
标签:
编辑心得国际评论杂谈 |
分类: 感悟世界 |
撩动大国心路中的敏感神经
王文
“我要打烂你的嘴!”这是本月14日国际论坛公共邮箱中收到一封信的开头。发信者对国际论坛前一天就南京大屠杀70周年刊发“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一文,表示强烈不满。那天,我们还接到了类似甚至更难听话语的邮件和电话。但是,每次接到言词激烈的电话,我都会说:“谢谢您的关注和批评。只要能论之有据,观点新颖,我们也非常愿意发表您的文章。”
没有电话里的唇枪舌战,也不会在邮件中加以反驳,而是报以平和与理解的态度。因为,我和我的拍档查雯都坚信,中国的大国之路,始终会牵动着国民心灵的微妙变化:兴奋、踌躇、激动、焦灼、愤怒、感动……而我们,作为一张迅速崛起、正在左右中国舆论、开启民智的优秀国际报纸的评论编辑,所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策划,不断探索中国人如何成为大国国民的心路历程。这也正是变日报的两年来,国际论坛的最大变化。
我们在努力地探索中国人具有民族特性的私处,去撩动中国人最敏感的神经。今年1月,一些国人爆出故宫中有星巴克事件,并表示难以容忍。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如何更新、更全面地评点此事,自然成了我们工作。当时想,这个咖啡厅已经存在多年了,为什么现在才难以容忍,而这几年来,某些国人对一些事情也越来越容易动怒了。于是,我们就想,是不是当前某些国人对一些事物过于敏感,与传统中中国人开放、包容的思维相悖呢?我们试着和作者商量,不谋而合,一篇《中国人是不是变刻薄了》就这么操作出来了,文章一出,就被人热议,褒贬不一,在某大门户网站首页头条上挂了3天,依然点击率居高不下。这样的文章还有许多,比如《中国人是不是太勤奋了》、《中国人失掉自豪感了吗》、《中国人真的很开放吗》。
我们不断地在总结各方观点,然后试图超然其上,出奇兵占领评论至高点。今年2月份,二月下旬的世界股市振荡,各家媒体都纷纷推出评论,认为中国股市正在影响世界,云云。但是,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当我们与专家商量后,策划了一篇《别被中国股市的影响忽悠了》,并谈到当前所谓“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误区,顿时如媒体评论界的一朵奇葩,让人惊醒。类似思路的文章很多,比如《高油价有助于公众利益》、《中国开放不能让自己吃亏》、《把大牛市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等等。
我们努力去推出前瞻性、建设性的话题。2007年初,当“中国制造”话题刚刚热起来时,我们就邀请4位专家,其实包括美国《大西洋月刊》的James Fallows,推出《中国制造到了提升的关口》整版讨论,在未来发展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中国制造”话题。类似的选题还有《中国需要诚信战略》、《中国社会的变革需要耐心》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们非常欢迎百家争鸣。从逻辑上看,任何道理都不是天衣无缝的,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最值得称道就是4年前推出“民族主义”和今年的“软实力大讨论”,作者唇枪舌战,真理越辩越明。有学者曾说,有史以来中国舆论界关于“民族主义”和“软实力”最大学术争论,都在《环球时报》。其实争鸣又何至两个,“中国要不要超级航母”、“外资并购,中国吃亏了吗”、“要不要为日本队加油”,同样精彩。
今年12月,汇集了近2年来非新闻版面文章精华的“环球时报系列丛书”出版了。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用国画之功夫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评价环球时报的视野;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院长王缉思教授专门以“真正给中国读者看的国际评论”为题,为《大国心路》分册写序,其中写道:“《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的特殊贡献,在于它既容忍以至鼓励在敏感问题上的争鸣,又能把握分寸,避免互扣政治帽子或人身攻讦。这是需要兼备勇气、智慧及雅量的。”这也正是我们不断努力和前行的方向。(发表于《环球时报》2008年1月某期,15年周年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