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教师真的要与“杯具”划等号么
http://s6/bmiddle/53953532g7c8e8d944595&690
2010年元旦,《工人日报》发表文章——《最后的代课教师:期待这次体面的离开》,报社为此专门配发了“编者的话”。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读到这一组文章,然而,由此引发对代课老师的讨论,却是今年以来最热烈的话题。
数据显示,从2001年起,全国各地陆续开始了代课教师的“清退”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国代课教师数量从58万人下降到44.8万人,这些代课人员主要是在农村,而且主要是在农村的小学。目前,代课人员大约仍有31万名。
代课教师是指在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1984年底以前他们被称为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虽然没有任何名分,更没有完全享受教师的待遇,却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将全国余下的44.8万人的代课老师全部清退,随后,代课老师在部分发达省市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而部分省份仍然存在。
城市或者非贫困农村地区的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些代课教师的命运如何?他们相对于那些真正的人民教师以及“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而言,其结局似乎令人发酸。最近有报道说,在有些地方,服务了数十年的代课教师,最后只能一次拿到600元的补偿。
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想象,一位站在农村小学讲台上34年、教了两代人的代课教师,每个月只拿200元,最后离开又竟然是那样的“不体面”。人们有理由相信,他所培养的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一定是600元的几何倍!然而,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他们却成为教师队伍的“农民工”。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名言:悲剧……
代课老师的存在,与其说是历史形成的,不如说是政府欠下的一笔债。如果没有这群人,许多贫困地区或者大山里的孩子就会失学,变成现代社会的文盲。在没有公办教师的日子里,是他们放下锄头、擦净黑板,拾起粉笔,从“人口手、上中下”、“1+1=2”开始,教孩子们识字算数。所以,不要轻易地给这个群体扣上“落后”的帽子,或者扬起“清退”的大棒。更别拿“代课教师素质和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说事,先找人把缺补上再说!
我为什么能够理解他们,因为我的启蒙老师,全都是民办教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