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优“进口奶粉”的身世质疑给国产乳品业的启示
(2009-10-19 17:24:16)
标签:
爱是辣舞澳优进口奶粉国产奶粉杂谈 |
10月13日,一篇名为《高管承认仅在内地销售 澳优姓中还是姓洋?》的新闻稿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文中提到:“澳优乳业(01717.HK,下称“澳优”)可能成为,又一个窥准消费者崇洋心理的内资奶粉品牌。该公司执行董事颜卫彬昨天向CBN记者坦承,目前澳优仅在内地市场销售。在国产奶粉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澳优一直享受着疑似“进口奶粉”带来的福利,销售业绩连续3年复合增长。10月8日,这匹奶粉市场的黑马在香港挂牌上市。”
然而在我“爱是辣舞”看来,这样的质疑是极其无聊和好笑的。
在部分劣质国产奶粉基本不含营养成分而吃出大批发育迟缓低下的婴儿、三鹿为首的一些国产奶粉检出含有三聚氰胺,会造成婴儿结石后,消费者纷纷选择进口奶粉,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谁都没有资格怪消费者“崇洋”,只能怪国内奶企的不争气与唯利是图达到了恶毒的地步!
消费者选择奶粉,到底看的是质量还是品牌?其实两者都看。任何产品在上市之初都是名不见经传的,能够做好做大,全凭的商业头脑和过硬的质量,口碑好了、销量大了就成了“名牌”,在维护名牌的过程中肯定要继续保持质量。然而这篇质疑文章其作者的语气好像是“澳优”奶粉趁人之危,在国产奶粉集体“虎落平阳”之时澳优以“小犬”且是“小洋犬”身份“走运”了,我从中读出了一种赤裸裸的妒忌心理。
我们从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可以知道,引进外援是正常现象,只要愿意砸钱,哪怕球队里没有一个中国人,只要会踢球,能赢球,就没有违反游戏规则,俱乐部依然是中国的。所以澳优奶粉说自己原材料都是进口的,说品牌是国产的,有什么质疑的必要?澳优到底招谁惹谁了,一上市就遭到攻击?
网上不久前有人发帖,揭露我们心目中的所谓国产品牌,现在绝大部分都已经不是国有,而是被洋人控股或者收购了。在这样的事实前提下,“澳优”站出来想做一个中国人控股的国际化品牌,且不说应该支持鼓励,更不该讥笑人家“还没有销往国外”,是个“假国际品牌”。这让我想起了“丑小鸭”,倍受侮辱最后一飞冲天绝尘而去;让我想起了“灰姑娘”,低微的佣人身份却因为内秀和机缘巧合成为王妃,将来的事情,谁说的准呢?
文中提到“澳优的市场定价甚至比多美滋、美赞臣、惠氏等洋品牌更高”,这让我都有些出离愤怒了:“国产”注定就是“廉价”的代名词么?凭什么国产品牌不能比洋品牌贵?洋品牌使用中国原材料和中国廉价劳动力,与全部在澳洲生产只是贴国产牌子,谁的成本更高?让消费者和市场来决定其价格吧!贵了大家愿意买,不管是自愿还是不自愿,有什么可说的呢?其实洋品牌绝大多数比国产的便宜,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没有关税保护,如果没有购置税,如果没有合资建厂,当前所有街上跑的,价格都要砍掉一半以上,其实洋品牌廉价才是正常的。
这样一篇充满妒意和和煽动性的评论文章到底想干什么?无非就是建议消费者不要买“毛利率高达40%”、“30%资金用在营销渠道和品牌建设”、“10%用于研发”的“澳优”“疑似洋奶粉”罢了。 但业内人士透露,洋品牌奶粉的毛利率都在50%左右,洋品牌就真的“合算”么?各种烟酒类其税金和营销成本早就占到价格的80%以上大家还不是趋之若鹜?比起大量添加三聚氰胺“伪蛋白”来达标的这类“研发”,澳优的10%近千万的研发费用已经是相当可观了。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当今的国产乳品市场遭受重创全都是因为没有严抓质量,切实控制好奶源,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它们将会是一蹶不振还是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哪种品牌畅销都有其原因,嫉妒和打击都只是螳臂当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即使全校的优等生在高考前莫名消失,自己不努力学习,依然是考不上好大学的,因为竞争者实在太多太优秀,不要鼠目寸光,练好“内功”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