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徼”难通,弗费达衣

(2022-10-07 14:26:06)
标签:

崔自默

《论语》

【《论语通义》说文】

一“徼”难通,弗费达衣

一“徼”难通,弗费达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恶徼以为知者”:

“徼”[jiojiàoyo]。《说文》:“徼,循也,从彳,敫声。”

徼:缴、绞(8.2)、绕、绮、终、综、错、袭、讦、遮、巡、邀、追、逐、求、要、贪、侥、偷、取、查、激、混、浑、游、测、渊、回、循、径、巧(1.3)、搅、抄、捷、招、致、极、归、边、塞、境、界、限、玄、妙、奥、秘。

*

《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王弼注“徼,归终也。”

徼、妙,知识边界为认识模糊地带,所以变化玄妙、奥秘难测。

《尹文子·大道上》:?“故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

《列子·天瑞》》?“死也者,德之徼也。”张湛注:“德者,得也。徼者,归也,言各得其所归。”

“徼以为知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不懂装懂,浑水摸鱼,固执己见。

*

“恶徼以为知者”,“以为”,自以为是。投机取巧,自欺欺人,似是而非。“行不由径”(6.14),“好行小慧”(15.17)。

《汉书·百官表》?“掌徼循京师”,师古曰:“徼,遮绕也”。

《班固·西都赋》:?“徼道绮错”。

 “恶徼以为知者”,孔注“抄也”,即“偷”,小道、捷径,耍小聪明。参“故旧不遗,则民不偷”(8.2),“色厉而内荏”(17.1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17.14)。

*

徼:通“邀”,追逐。《汉书·严安传》:“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离本徼末:舍本求末。

徼:通“要”,贪求。汉·王符《潜夫论》:“乃义士且以徼其名,贪夫且以求其赏尔。”“要”若“久要不忘平生之言”(14.12)。

*

“徼以为知者”,“徼”:侥幸。参“罔之生也幸而免”(6.19)。

《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大戴礼记·四代第六十九》:“幼勿与众,克勿与比,依勿与谋,放勿与游,徼勿与事。”“克勿与比”,“克”,好胜,见“克己复礼”(12.1)。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第五十》:“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徼幸。”

*

“敫”[jio],《说文》:“敫,光景流也。从白,从放。会意。”

敫:流、行、闪、煜、燿、皎、皦、昭、明、显、著、放、歌、敬、击、激、憿、鄡。

*

徼,通“激”,激励。《史记》:“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

“激”,《说文》:“激,水碍衺,疾波也。从水,敫声。一曰,半遮也。”“衺”即“邪”(2.2)。

段注:“当依《众经音义》作‘水流碍邪急曰激也’。水流不碍则不衺行,不衺行则不疾急。《孟子》:‘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贾子》曰‘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一曰半遮也,此亦有碍之意。与‘徼、邀’音义略同。”

激:憿、徼、邀、滶、湍、涌、浪、溅、滥(15.2)、清、楚、阻、碍、遏、迅、迫、遮、迷、惑、烈、荡、宕、腾、冲、鼓、动、卬、昂、亢、抑、抗、扬、振、促、作、侥、感、切、发、愤、励、厉、硗、硁、诡、诈、炸、烦、聒、击、飞、急、猛、骁、疾。

“不衺行则不疾急”——无邪思则无疾行:“思无邪”(2.2)。

“一曰半遮也,此亦有碍之意”,遮碍疑迷而难免,遇之而不惑,虽激之而自能抑之:“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12.21),“忿思难,见得思义”(16.10)。


【附】幸而免”,幸:希冀、希望。“幸”字义见“不幸短命死矣”(6.3)。

《礼记·檀弓上第三》:“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清敬易之。”郑玄注:“言夫子者,曾子亲没之后,齐尝聘以为卿而不为也。革,急也。变,动也。幸,觊也。”

《论衡·幸偶》:“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举事有是有非,及触赏罚,有偶有不偶”:“不幸遭触而死,幸者免脱而生。不幸者,不徼幸也”;“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

 “徼幸”即侥幸。“有幸”,意近侥幸。不该死而死,是不幸;该死而不死,是侥幸。君子不侥幸,小人无不幸。

*

“徼”(17.24),通“憿、激、邀”。

“憿”[jjio],异体“”。《说文》:?“幸也。”《集韵》:“憿,《说文》:‘幸也。’亦作激,通作侥、徼。”

 

憿:激、徼、快、速、疾、幸、硗。

憿憭:以诚告也。

*

《左传·哀公十六年》:“子高曰:‘吾闻之,以险徼幸者,其求无餍,偏重必离。’”“餍”:“饱”(1.14)。

《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是无善人之谓也。”

“善人”即直人、贤人。直人在位,侥幸之人、曲枉之事就少了。

《晋语》??: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

《荀子·富国篇》:??朝无幸位,民无幸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