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园诗话》批评(10)

(2020-07-09 16:35:48)
标签:

崔自默

《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批评(10)

      崔自默

《随园诗话》批评(10)

卷一

十三、“不废江河万古流”

“以昌黎之崛强,宜鄙俳体矣;而《滕王阁序》曰:‘得附三王之末,有荣耀焉。’以杜少陵之博大,宜薄初唐矣;而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以黄山谷之奥峭,宜薄西昆矣;而诗云;‘元之如砥柱,大年若霜鹄。王、杨立本朝,与世作郛郭。’今人未窥韩、柳门户,而先扫六朝;未得李、杜皮毛,而已轻温、李:何蜉蝣之多也!

袁枚这段话,近距离涉及到批评专业话题。不懂批评却率尔操觚,随意臧否人物,问题何在呢?

批:比也,比较、类比、相对、对照;评:平也,公平、平衡、水平、评判。既然要“比”,按照科学统计方法,案例抽样要足够多、对比条件和实施方法要科学;井底之蛙、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瞎比。既然要“平”,就得首先心平气和,排除主观情绪影响,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与学术水准。不平则鸣、尖酸刻薄,随意褒贬、无端指责,不是批评,是不平。鲁迅先生讽刺过一些“不平家”,作品刚到面前他们便已经“恨恨地磨墨”[1]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假如把不平的当作平的,那么本来平的就成了不平的。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指鹿为马,打着服从命令的幌子唯恐天下不乱趁火打劫,群体至此也就无可救药而共同承担灾难了。

心理和心态健康,是批评之首要。心眼不行,心量不大,眼界即便大些也于事无补。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酸腐小儒心手眼俱小,嫉贤妒能,好比奸臣当道。“人云:‘有德者或无文,有文者或无德。’文德兼备,古今所难”(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八),文人无德,为虎作伥,则远不如屠狗之辈。

鸿儒、硕儒、大儒、儒生、小儒、饾饤小儒,层次不一样。美术工作者、画家、名家、大家、大师、泰斗、巨匠、宗师、大宗师,量级也不一样。“饾饤”是供陈设的食品,借喻堆砌词藻。“饾饤小儒”不言而喻,虽自视清高却不值一提了。“第诗文则饾饤多而熔炼乏,著述则剽袭胜而考究疎”(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国朝上》)。“立门庭者必饾饤,非饾饤不可以立门庭。盖心灵人所自有,而不相贷,无从开方便法门,任陋人支借也”(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峰之大小凡百余,高者至二三丈,皆不事饾饤”(清·俞樾《茶香室三钞·俞园假山》)。“臧氏之学,颇嫌饾饤,繁而寡要”(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史记》)。“饾饤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饾饤,可不是个子小,而是没有格局,不能自立,却狂妄不堪不可一世。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唐·韩愈《调张籍》)韩昌黎是这么推崇并为李白杜甫张目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 《戏为六绝句·其二》),杜甫是这样为前人张目的。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宋之问、杜审言、陈子昂、沈佺期、王绩,盛唐诗人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皇甫冉、王昌龄、 贺知章、王之涣、李颀、崔颢、顾况、元结、刘长卿、岑参、邱为、高适、皇甫冉、祖咏、王翰、钱起、綦毋潜、常建、储光羲、卢象,中唐诗人柳宗元、孟郊、韩愈、白居易、卢纶、李贺、李益、刘禹锡、贾岛、张继、韦应物、李坤、元稹、张祜、杜秋娘、张籍、戴叔伦、顾况,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杜牧、陈陶、马戴、杜荀鹤,等等等等,代不乏人。名下无虚士,但不能都是李白杜甫;山到成名毕竟高,天下也不能都是那几座名山。

高山之间向往仰止,惺惺相惜,即便不互相吹捧也会“光焰万丈长”。集中精力骂人的,大多不高,“不废江河万古流”,影响不了别人,却耽误了自己。为了眼前蝇头小利而相互攻讦,还算有情可原,蚍蜉撼树,不自量力者的大蚂蚁玩命摇晃大树,勇气可嘉,但图什么呢?或许也是一种意淫:反正他们也听不到,更不能回来与俺决斗。“何蜉蝣之多也!” 蜉蝣与蚍蜉不一样,却都渺小。

蜉蝣渺小,认识水平就那么点,是自然造化注定,非它主观情愿;不被歧视,平等看待它,属于儒家仁爱思想、佛家慈悲心与道家齐物论;欣赏它,则是敬畏心、感恩心与平常心,享受生活。

“上帝啊,原谅他们吧,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圣经》耶稣受难记里有这句话。埋怨不解决问题,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错误也就不那么做了。

不责怪它,不等于承认它。“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据说是伏尔泰(1694-1778French Enlightening Movement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一句名言,很受欢迎。实际上,如果双方都不在最高层面,那么一方所不同意的对方观点,或许恰恰是正确的;至于“誓死捍卫”对方权利云云,是夸夸其谈,没有话语权的人怎么能说话算数呢?

还有一句话被广泛引用。“如果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出自博马舍(1732-1799Beaumarchais,法国喜剧作家、启蒙作家)《费加罗的婚礼》剧中主人公费加罗(Figaro)的内心独白,在此不便引述。与这句话等价的逻辑逆否命题是:要想赞美有意义,就要允许自由批评。“隔靴搔痒赞何益?人木三分骂亦精!”[2]郑板桥(1693-1766)自述写作心诀的这幅对联,如出一辙。郑板桥比博马舍岁数大,中西高人见解异曲同工。

自然科学之外的哲学社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批判讨论时仓促粗糙地下结论,就会顾此失彼。在确定衡量标准时,切忌固执己见,以己之长攻人之短。“东向而望,不见西墙”[3],俗话说找不着北。“多有所尤”也作“多有所宥”:“尤”取怨尤解,“囿”取局限意。

审美本能具有普遍性、共通性,表现出对美的喜悦和对丑的拒绝。“喜欢”或“不喜欢”,是个人好恶、个性化的特殊标准,欠缺客观绝对的判断素养。辨证的相对的态度,和而不同,是国学传统文艺思想的精华。当“和”与“同”两方面矛盾冲突时,何去何从?以义绝之,以道得之,“不在顺逆,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4]。如此,才能“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第四十八》)。

“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的余地”[5] ,这样的态度和方法也许当时有其原由,然而很难普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旦敌对双方攻守异势,难免陷入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的僵局。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衣裳为谁施,俛仰自收拭。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阮籍《咏怀诗》第七十一)。你听,“慷慨各努力”,木槿、蟋蟀、蟪蛄、蜉蝣等等,各自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尽情散发出声发色,值得同情欣赏不?哪是本来面目呢?

观物比德,情随事迁,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诗经·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正是万物生灵的陪伴,人类才不孤单,诗词有了取之不尽的题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好东西虽是作者偶然悟言嗟叹,后人却感慨系之。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井蛙、夏虫、曲士,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各有狭隘的理由,也可以被理解、原谅,即便他们永远没有幡然悔悟的机会。你如果有降级为虫子的责任与兴趣,可以去与它们辩论并免费教育它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参差不齐,针对群体这种实际情况,怎么办?“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贞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老子》第四十一章)不理解还算是轻的,在继续争论下去,可能会加深误解、曲解,越描越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那么多招数却把跑路当首选。认怂,逃跑了也就完事了,全身退步,一旦纠缠下去不知会出什么其他状况。老子给出的这套说辞,既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绝佳方案,也是事后体会真情真相的线索。

旁观者清,因为没有搅和在污水染缸里。清者自清,条件是你得活下去。高明者更清楚,可是忍着没说,于是你以为大家都糊涂,于是很多人听信了谣言。“建德若偷,质贞若渝”,偷偷做好事没错,可以留阴德将来享,大肆扬名招摇可能会惹麻烦。有点瑕疵、半途而废、让路给人,也挺好。偷、渝、瑜、喻、揄、榆、愈、逾、癒,汉字的音、形和意三方面联类通感,启悟智慧。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智慧有不同的阶层境界。下看上一头雾水,上看下了如指掌。知道的不用说,不知道的说了也白说。“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庄子·外篇·知北游》)。既然说不清楚,为什么还要说,是不得已吗?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说过很多“不得已”,辩论就是其中之一。要与人交往论事,就要说理;虽然未必每次都能说明白,但说清楚了确实管事,尤其在兵荒马乱的年头。当然,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不是事理有多难,而是对方根本就只想恃强凌弱。

《列子·汤问》里有“两小儿辩日”的真实故事,当然也可以看作寓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各以自己衡量标准来观察太阳,并得出与之相对的正常结论,他们都是对的。有意思的是,在场的孔子不能裁决谁对谁错,所以两小儿笑了:谁说你知识丰富智慧无边呢?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认识水平,孔子的确很坦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以现代科学来辨析、分而论之,视觉感受、冷暖体验与太阳实际大小之间不存在啥对立问题,并行不悖。列子是借这故事来讽刺孔子吗?关于科学问题列子也不见得比孔子高明,所以,那么想列子会那么想孔子就是猜测妄议。



[1]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本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刊》第一期,同年1227日《京报副刊》第二十一号转载时,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小引:“伏园兄:今天看看正月间在师大附中的演讲,其生命似乎确乎尚在,所以校正寄奉,以备转载。二十二日夜,迅上。”

[2] 丁荣凡编著.中华对联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08:第96页。

[3] “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而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见:《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166页。

[4] “夫事有违而得道,有顺而失义,有爱而为害,有恶而为美”;“得由和兴,失由同起;故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和,不为义疚,进退周旋,惟道是务。苟失其道,则兄弟不阿;苟地其义,虽仇雠不废”;“不在顺逆,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见:[]刘梁《辩和同之论》,《后汉书·刘梁传》。或见《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30-631页。

[5] 陈独秀:《答胡适之》,《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