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里希那穆提批判(14)

(2019-04-18 21:34:53)
标签:

杂谈

克里希那穆提批判(14)

崔自默


 


25、

问:就像我们常说的,鼓和鼓里面的空间共振。

克:没错。这个答案你满意吗?别人说的你满意吗?

默:“鼓和鼓里面的空间共振”,用来解释或譬喻刚才的言辞来自空性,于寂静中发声,不是不可以,然而美则美矣,了则未也。

《传灯录》说了五祖欲授衣钵的故事。弟子神秀书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六祖惠能听了,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并于晚间在旁边另写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很多比喻,看似美妙,实则离题万里,根本不是一回事。当然,鼓的共振可以现有物理知识来解释,而空性与寂静与真理之类的大问题则犹远得很。

“没错。这个答案你满意吗?别人说的你满意吗?”“没错”,不等于正确。问别人“你满意吗”,别人能直接说“我不满意”么?人对自己得出的答案,尚且不会完全满意,对别人给出的答案,当然大多不会满意。


26、

问:不满意。

克:那么你要怎样解答?

默:问者的这个“不满意”主要是指对“别人说的你满意吗”的回答,当然也可以包括对自己鼓空间共振的“这个答案你满意吗”的回答。

“那么你要怎样解答”,似乎应该是:“那么你要我怎样解答”,或者是“那么你想要得到怎样的解答”、“那么你自己要怎样解答”。

调动启发问者的自我解答能力很重要,但涉及关键问题时,老师的明确答复才是学生想要的。似是而非的回答,学生怎么好意思追问反诘呢?


27、

问:你使用的言辞本身就无法使人满意,并在知性上加以运用。满意与否和这些文字根本没有关系。

克:譬如说,我爱你,信任你。由于我信任你,你也信任我,不管你说什么都不会是撒谎,我知道不论什么情况下你都不会欺骗我。对你不真实的,你就不会告诉我。

默:“你使用的言辞本身就无法使人满意,并在知性上加以运用”,厉害主来了,这个问题很尖锐。

“你使用的言辞本身”,注意修饰词“你使用的”,这里有产生歧义与差别:是应该怪“言辞本身”呢还是“你”呢?

“并在知性上加以运用”,如果一套哲学或宗教理论体系在“知性上”无法运用,在生活中更难实用。当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能怪工具本身,应该怪使用者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满意与否和这些文字根本没有关系”,这句话看似有道理其实没道理,因为“满意”这个概念就无法确指:它可以是物质生活的,与文字无关;它可以是精神生活的,与文字有关。

“譬如说,我爱你,信任你。由于我信任你,你也信任我”,我爱你未必就信任你,我信任你而你却未必信任我。

“不管你说什么都不会是撒谎”,在主观意愿上你可能不会撒谎,但由于客观认识水平有限,你所说的未必就不是谎言。“我知道你都不会欺骗我”,也是一厢情愿,“不论什么情况下”能排除善意的谎言这一情况么?

“对你不真实的,你就不会告诉我”,也属于假设,因为客观情况是不是真实,你自己未必能事先判断清楚,而后你告诉我的,也许阴差阳错、事与愿违。

自信自己的东西,却未必有完美选择的判断力。


28、

问:但我却可能因为无知而怎么样。

克:但是如果你信任我,我信任你,我们的关系彼此信任,依靠,亲善,互爱,好像刚结婚的男女一样。这时是否还会因为无知而怎么样?正如她说的,我可能会用逻辑,用理性,用这一类的东西欺骗自己。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也了解敬爱僧侣的危险,我知道他会随意地毁坏我。

默:“但我却可能因为无知而怎么样”,看看,又一个厉害主来了,问的很确切,针对的就是刚说的主观意愿好缺没有客观判断力。

“好像刚结婚的男女一样。这时是否还会因为无知而怎么样?”这个回答水平不高。正可能因为新婚燕尔,夸大优点无视缺陷,于是智商降低、理性判断力归零,所以,才更可能“因为无知而怎么样”。

“正如她说的,我可能会用逻辑,用理性,用这一类的东西欺骗自己”,“她”说什么了?“我”怎么会欺骗“自己”,用的还是“逻辑”、“理性”。当然,因为感性可能自欺欺人,用理性也可能互相伤害。不过,这种所谓的“理性”,一定是欠缺客观的逻辑的,好比莫须有,根本不给你逻辑申诉辩解的机会。

“这样的人太多了”,怎样的人呢?糊里糊涂捉弄人还是明明白白自欺欺人做贱人?

“我也了解敬爱僧侣的危险,我知道他会随意地毁坏我”,这是社会江湖的情况。小人是近之不逊而远之则怨的,身正不怕人说斜,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俗话说“宁带一连兵,不管一个僧”,当兵的用纪律管教就是了,一个僧人都无欲而刚了你怎么约束他?何况“一块臭肉满锅腥”,投鼠忌器,徒不教师之过,败坏集体名誉。何况,僧赞僧佛法兴,要从大局着想,忍辱波罗蜜,发大乘心,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开导一切、教化一切、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毕竟大乐。《八大人觉经》就是这么要求的,要求常于昼夜,至心诵念。


29、

问:对人有了感情,就会在他身上投射种种假象。

问:但我觉得信任、探索、逻辑等等,这一切和爱是在一起的。

克:但也很危险。

默:“对人有了感情,就会在他身上投射种种假象”,为情所困,生执着心,你我不分,于是希望看到的和失望遭遇的,都会出现在镜子里。

“但我觉得信任、探索、逻辑等等,这一切和爱是在一起的”,似是而非,似深刻实无趣。不管爱与不爱,里面都同时携带着信任、探索、逻辑,或多或少,量大量小,而已。

“但也很危险”,什么危险?是因为从对方身上得到了投射的假象还是因为信任逻辑、因为爱,还是等等搅和在一起。是谁危险,爱者还是被爱者?


30、

问:难道没有办法可以避免危险吗?

克:我不想陷在假象里。

默:“难道没有办法可以避免危险吗”,应该说没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只要有人,就有江湖险恶。当然,只要正视生活现实,甚至乐此不疲、苦中作乐,以群魔为法侣,以逆境为园林,时刻把活着当作一种修行,也就无所谓危险不危险了。

“我不想陷在假象里”,这种回答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不管你想不想现在假象里,你都会或深或浅地陷在假象里,或大或小地接受相应的危险,起码是烦恼恶、生死疲劳。


31、

问:所以,我们能不能说真理存在于你的教言所由出的寂静里?

克:可是我却想知道寂静从何而来!那也许是我自己发明的。也许我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培养寂静的心。我制约我的心,把我的心关在笼子里,然后说“多么奇妙,我那么寂静”。就是有这种危险。逻辑就很危险。思想也很危险。我看到身边这一切的危险。我陷在这些危险当中,因此很想知道这个人说的话是不是真理。

默:“真理存在于你的教言所由出的寂静里”,这个判断有趣味,却仍然可以是文字游戏、概念魔方。“真理”与“寂静”都是人类设定的虚词,并无实义,即便再客观世界当中存在这两种东西,它们也可以被叫成别的名字。所以,说两种虚词出自于那个,都是空对空,无所谓是不是、能不能说,都对,也都不对。

“我却想知道寂静从何而来”,大概有好奇心的人都会这么想。如果真理不是本源,它出自于寂静;那么寂静也可能不是本源,它还可能出自于别的。所谓本源,就是根本出发点,一般认为就是真理了。这就又绕了回来,没有意思了。

“那也许是我自己发明的”,人能发明的,只能是概念。人能发现的,只能是世界存在的一个影子。影子不等于本身。甚至可以说,我们发现的影子,仍然是影子的影子。

“也许我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培养寂静的心”,这句话与第5个问答里提到的《庄子·应帝王》里所说的“圣人用心若镜”异曲同工。

只有培养了自己寂静的心,才能听到自然的声响,才能发现自然的奥秘,才能感知自然的寂静。

“我制约我的心,把我的心关在笼子里”,这么说有些矫情,因为寂静的心不是死寂、灰心,而是静中之动,仍然应该是蕴含积极的正能量,只是外表不张扬而已。如果束缚此好奇与感动之心,如何观察感应世界,如何内外统一、契合。

虽然说万法惟心、心外无物、境由心造,心中包罗万有,那也是基因储存了前人的知识密码。一个傻子或弱智的心,是不是也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只是无法读出呢?一个先天素质极高的人,生下来便被囚禁起来,他的所有正常功能尤其是说话能力会逐渐消失,会迟钝到宛如白痴。

“然后说‘多么奇妙,我那么寂静’”,这种感受,一定是曾经热闹之后。繁华落尽见真淳,需要曾经繁华之后。放下,需要曾经拿起之后。可是,人烦躁了就特别希望寂静,一旦被囚禁在寂静之中,会很快乞求热闹。有被热闹死的,更有被寂寞死的。寂寞约等于寂静,寂寞是更全面的寂静。

“就是有这种危险”,这话模棱两可,如何怎样、哪种危险?是一直“想知道寂静从何而来”这种想法危险?还是“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培养寂静的心”这种行为危险?或者是“我制约我的心,把我的心关在笼子里”这种做法危险?还是说“多么奇妙,我那么寂静”这种感受危险?

“逻辑就很危险”,哪个哪种逻辑危险?合乎逻辑危险还是不合乎逻辑危险?逻辑是工具,它本身无所谓危险不危险;危险的是使用工具的人,他可以使用工具行善或作恶。

“思想也很危险”,不全对。有思想不危险,无思想才危险;无思想不危险,有思想而不听话才危险;思想本身不危险,坏思想才危险;被认为有思想就可能反动或者有所谓的坏思想才危险。危险不来自于思想,而来自于思想之外。人心不古,于是思想这种本来不错的文明工具也具有了原始野蛮的危险性。

“我看到身边这一切的危险”,克氏确实很敏锐、警惕、戒备。然而,大智若愚,愚钝至极,了断生死,心无所住,之后,就会像《论语·子路》所述,“子曰:刚毅木讷,近仁”,于是,仁者无忧、仁者近勇,虽然危险还存在着,就确实看不见或者说不在乎了。

“我陷在这些危险当中”,当然就累了。“因此很想知道这个人说的话是不是真理”,这个“因此”与“陷在危险当中”没有必然联系。而且,怎么又糊里糊涂转回到最初的“真理”两个字上了呢?干脆一句话吧,真理是什么、存在与否,没人知道,也没人能有资格作判断。“这个人说的话是不是真理”不重要,知道不知道是不是真理又能咋滴?!只要不耽误你吃喝拉撒睡,只要活得舒服,才是真理。当然,一旦刀架在脖子上,一定要你呐喊他就是真理他就是真神,你就别死嘴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好样的,但碎了就碎了,你能指望后来人咋滴?屈原忍不了了,投汨罗江了,给后人留下个吃粽子的节日,也没有专门立法不允许以后再出现这样委屈事情。屈原太宁了,“世混浊而我独清”,怎么可能呢,在他之后以他为榜样的冤枉鬼多的是,你记住哪个了,窝囊废!

什么没有?垃圾、细菌、病毒、苍蝇、蚊子,都有用,顶点是对你没用,或者是你忘恩负义认识不到,它们不屑收拾你,否则你不堪一击。

你不满意的东西,一个都不能少,正如微量元素,作用大得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