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孤本、契约精神与教育意义、文明未来

标签:
崔自默文化 |
哈佛孤本、契约精神与教育意义、文明未来
崔自默
诚信、良知、制度、规则、契约精神,它们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冲突”的所在往往是我们脑袋里得过且过的惰性思维。
利益分配的模糊模式在革命初级阶段可能刺激劳动积极性,但到了转型时期就成为瓶颈与短板,阻碍整体战略与长期发展。思维与行为也应该学习科学管理,像仓库出入货留下清单,账目清晰,避免猜忌摩擦,效能会提高。历史经验证明,共同理想胜过自我保护。
中医学讲究整体辩证治疗,允许一定程度含糊其辞,是给肌体一个缓冲过渡与恢复平衡的过程。社会机体却不同于个体生命,面对具体问题时尤其需要条分缕析,遵守规则条款,达成合同,否则个体失约变本加厉,整体失序恶性循环。
我们理解你的目的,我们喜欢你的结果,但是我们反对你的手段。哈佛大火“救出”孤本图书的学生受到惩处的故事,最终结果于公于私都利益深远。
1764年一天深夜,哈佛大学哈佛楼被烧成灰烬,其中珍藏着很多镇馆之宝,这是哈佛的灾难。事后第三天,学生约翰走进校长霍里厄克的办公室,把一件孤本图书郑重地交出来。校长很吃惊:“啊,了不起,你为学校拯救了一份宝贵遗产,不过,孩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火灾的当天下午,17岁的约翰在哈佛楼里读《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十分入迷,想一气看完,于是偷偷把这本书带出来了。孰料晚上图书楼起火,这件稀世孤本放不回去了。约翰陷入道德纠结中,隐瞒还是交出?最后他还是战胜小我,走进校长办公室。霍里厄克校长听完约翰的话,他颤抖地接过图书说:“不可思议,孩子,谢谢你为学校保留了这件宝贵遗产,不过,你先回去吧,听候处理结果吧。”
几天后学校公告出来了:“约翰同学因违反学校相关规定,勒令其退学。 ”同学们包括约翰都无法接受,很多人前去为约翰求情:约翰毕竟保存了哈佛先生去世遗赠的图书孤本,给他一次机会吧。霍里厄克校长表情凝重地说:“首先我要感谢约翰,他很诚实,把图书返还学校,他的态度值得欣赏。然而,我又很遗憾,我们不得不开除约翰,因为他违反了校规,我要对学校的制度负责。”
“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完全有效” ——这是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一。伟大的契约精神,严格的游戏规则大到社会法治小到个人诺言,对于文明人类至关重要。“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霍里厄克校长开除约翰成为哈佛历史佳话。
美好故事还在继续。约翰被赶出哈佛后,并无仇恨,反生敬畏心、感恩心。第二年约翰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后来成为顶级大律师。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约翰加入杰斐逊团队,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名字一起写进了美国历史。 约翰是被哈佛开除的学生,却是哈佛精神的真正践行者。
教育意义宛如“上工治未病”,不在于谎言麻醉、维持现状与盲目追随,而是发现并揭露假象,挖掘暗藏病根,祛邪扶正,从长期上治病救人,健康生存。
在战场上用刀做不到的,在纸面上用笔可以做到。有了契约精神,信受奉行,保护公平正义,长治久安,才能同心同德,继续前进,文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