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山僧书画集》序
(2012-05-25 22:46:45)
标签:
杂谈 |
《云龙山僧书画集》序
崔自默
徐州云龙山兴化禅寺方丈果光大和尚,善作山水,画面笔墨华滋,当是已然饱得山水的蒙养,相信读者览之,亦复如是。
向来论书谈画,都会说到书画一源、诗画一律、画禅一味,本来各自的形式有所差异,所以能说“一”,乃是因为其理别无二致。百家一理,万法一门,禅家说游戏神通,儒学说依仁游艺,道人说众妙之门,都是因为诸多方面具备融通的可能。
果光和尚习道、为文、作画、写诗,悉心备至。查看中国画史,知名画僧不乏其人,是以笔墨参禅、善巧教化。笔墨是文心的表现,也是士气的表现。画僧之中多有文士的风骨,更有禅家的思维。然而笔墨技艺,除了精神追求,便是笔墨语言的表达。我读八大山人,以“为道日损”四字概之,是体会到他笔墨语言的高华与简净。
宛如爬山,不管选择哪条道路,到达山顶的高度是一样的。
果光和尚号云龙山僧,得地利之便,朝夕晤对,氤氲之气灌注纸端,非无由也。我读山僧的笔画,多是信手挥洒,一派自由之意、自然之象,可见其心境、其寄托、其神态。
中国山水画史流派纷呈,面貌蔚为壮观,至近代黄宾虹离披点画,集其大成,李可染、傅抱石、石鲁又另起炉灶,别开生面,所以然者,都是因为境由心造、技进乎道,量变质变,水到渠成,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笔墨符号。
符号是一个契合、一种缘分、一段奇遇,而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当是不期而遇,是似曾相识,是熟悉中的陌生。
果光书法,行草见长,仿佛有黄道周与倪元璐的痕迹,然线条参差掩映,自有格致。自家字题自家画、书自家诗,如土委地,一片和谐。
法不常可,才不常非,道不常行,惟傲岸泉石之心,如如不动,愿与云龙山僧果光和尚共勉。
2012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