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崔自默美学苏格拉底难题 |
它凭什么不包括它自己
——《崔自默美学笔记》(31)
崔自默
[主题词]点 悖论 苏格拉底难题 真理 零
“至小无内,至大无外”,如果不是用以形容“小”与“大”的概念,而是指一个东西,那它就是:点。
点是一个假想模型,它很小,小到不占任何空间;也可以说,它没有大小。譬如圆心,它是一个点,它的存在是一个理想,事实上很难找准它的位置。
圆心这一点,它属于圆这个面,但因为不占任何空间,所以在圆面转动时,圆心是不动的。动中有静,不可端倪;动中之静,何其不易。
如如不动,如居圆心。
从坐标轴上看,过去是负数,将来是正数,现在是零点;“现在”,原来几乎没有。因果律,此时表现得更为凸出。
稍微偏左是负数区域,稍微偏右是正数区域,正数和负数区域都有无限多个数;只有中间这一点,“零”,它是多么孤独,多么难以把持——由此,可以体会中庸之难。允厥其中,无疑是一个理想。理想,以理想之,就不是现实。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那么你说的这句话本身呢?”这一反问,似乎难解的悖论开始发生了——但是且慢,请继续细致分析。
悖论,经典的例子有很多,其实是无所谓存在的。
你问:“鸡与蛋悖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答:“那要看哪只鸡哪只蛋?要具体。”
你问:“理发师悖论:理发师说,他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谁给他理发呢?”我答:“这只是一个集合论的游戏,他自己或者别的理发师都可以理。”
你问:“上帝悖论:如果说上帝无所不能的话,那么他能否制造一块连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我答:“不去搬就是不能;不能却是另一种能。能或不能的概念,需要定义。”
你问:“纸牌悖论:纸牌的一面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对的’,而另一面却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错的’。”我答:“纸牌两面的句子本来毫无关系,是被人为地牵扯在一起;并且实际上的对与错,与这些句子的说法也毫无关系。”
你问:“苏格拉底难题:走过一垅稻田,不许回头,从中摘出最大最好的稻穗。”我答:“摘一个眼前最大的拿在手里,再碰上前面觉得大的就与手里的比较,留下相对大的,继续下去。如果不让摘也不让扔,就手里拿把尺子,边走边量边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你问:“苏格拉底还有一个难题:他招了一个学生,传授逻辑。学生先交一半学费,学会了交另一半。可是学生学完后,一去不复返。苏格拉底找到学生说:‘另一半学费你是一定要交的,否则
数学的命脉是逻辑,逻辑的根本就是具体而微,其大敌就是混为一谈、混水摸鱼;可惜,胡搅蛮缠的话题,不能快刀斩乱麻,否则就没的玩了。包括所有悖论难题,一旦成为经典,就只能做笑料,不能认真。
只要还有矛盾、对立、悖论,只要还想不通、有问题,就是不圆通、不融和、不透彻,不管什么道理,哪家学说,都一样。
真理宛如零点,宛如无穷大、无穷小,是极限值、理想态,是空、是无。世界上没有绝对值等于零的东西存在,除了零本身。零是界值,只有一个。
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惟一的。“绝对的真理”,也是惟一的。于是,应该说:“除了绝对的真理之外,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除了零之外,世界上不再有零;除了我之外,世界上不再有我;除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之外,世界上不再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尺子不能量自己。快刀不能砍自己。“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这个判断,不包括它自己。
“它凭什么不包括它自己?”
“零凭什么是零?”
“零是规定的。”
“它也是规定的。”
“它凭什么规定?”
“零凭什么规定?”
“零就是零。”
“它就是它。”
它在一切之内,也在一切之外,“它”是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中记述的这所谓的“十六字心传”,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髓。惟一,就是“它”。
所有的问题都是人心制造的,而道心自然,恒变不居,它动静皆宜,等待人们努力地去破解。
道无问,问无应。只要他还有问题,你就解释不清楚,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