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跋刘少英《中国书法语言学》

(2007-01-26 18:07:02)

 

跋刘少英《中国书法语言学》

崔自默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实际典范。

书法艺术,虽然说不至于被推崇为东方文化艺术的核心,但它也决非一般人所可以轻易明白、知道。

现在操笔写字的人很多,但能入门者还不多,能登堂入室窥得秘奥者就更少。传统的文艺理论中,以观修养层次,书论为第一,其他诗论画论文论稍逊,这或许是书法艺术之所以被推重的一大原由。见微而知著,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书法作为融合了很多文艺因素的代表和象征之物,的确非凡,它被赋予了极高的理想追求。

理想,以理想之,自然与现实距离甚大,以至难以臻达;也正因此,历代才人才有不断努力的必要,有不断期许的可能。

刘少英兄,功性俱佳,既精传统书论、书理,又勤笃于笔墨实践,这无疑是他能不断接近理想高度的基础。

近日,少英兄《中国书法语言学》一书完稿,是作之起缘,是他的《撰堂浙杭行组诗自序》。我阅读再三,甚为钦佩,内中他对书品、书艺与文意关系的阐述,最为精辟。今人书家,行走忙碌于市井之间,能正确捉笔已难能可贵,至于希望书写自家词句以妥帖地抒发个人胸臆,则是遵“取法乎上”之旨,亦是一理想也。

“不能不为”,出于理想的少英先生,对自己要求严谨而苛刻,不待他人督促而勇猛精进;他能认识至此,其诚敬可见,于是信其艺品必高,书格必高。

少英兄拈出“书法语言学”这一概念,其意甚丰。

书法是语言的艺术,是线条的艺术。语言,除了可读的文字之外,还具备多方面的内涵,其中包括视觉审美。中国书法之所以高明,乃在于其表现形式——线条,那是时间与空间的存在。通过很讲究的很有规矩的二维平面之形,来传达三维甚至多维空间之象、之意——如果不从这里入手,就很难理解古代书论中用以形容和描绘书法艺术的诸多词藻,认为那是顾弄玄虚;大书家米芾就曾批评书论“比况奇巧,无益学者”,当是摆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顾此失彼故也。

我们毕一生的精力,也许都难以实现书法理想的境界,但我们仍然可以寄托理想、抒发情性,乐此不疲。

 

[附录]

撰堂浙杭行组诗自序

刘少英

自幼颇好笔翰,以舞文弄墨为平生之幸事尔,久之渐已重于其书品写之文意。古人有云:“书者抒也,然书何文方为抒也?进而道出书者书录何文为佳也?”予以为书艺之道,乃书者之生命灵魂,书艺其品之式以赏为上,然赏者当以悬挂示众为最佳,悬者:悬之以避。如此则定其章幅大小适宜。然章幅又纠其书品之文意。文意者为书艺之最要,文意其体裁甚多:小说者、散文者、诗词者等诸如上述,诗与词二者与其它体裁相比诗词形式更佳。今书者以书录唐宋诗词者甚多。书艺之道,书录唐宋诗词久之定有抄书染纸之嫌,且如之施为,已离当今时代甚远已。然笔墨者又何以当随时代?书者又何为抒也?“抒者”当以抒已也者,而抒已者幸许为书艺其品之文意更为贴切,究其古今书之精品大多以书已者为传世佳作:如兰亭序、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序帖。以及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等……然抒已之文意盖以文辞简约最易观赏,故或有借古诗词抒已之事者,而岂能仅以唐宋诗词之定格,抒已之意愿哉!其文意或喜、或怒、或悲、或乐、实乃艺事之道也。类似知之,古之抒已,以抒古之时,今之人抒已,亦抒今之时也,以古之诗赋格律简约之体注今人之性情,既避抄染之嫌,又入“文以明载道”令规,何乐而不为也?

自“唐宋以来至清,文人相聚,言诗论书道画,是为积习,且以此自标儒雅超逸,互为酬唱、彼此题赠,砌磋诗书画道,故此,书论、画论、诗论,足可汗牛充栋。文人而不晓诗书之道,便不足以成文人也。”然如何为诗之道矣?不由想到宋白石道人所云:“作诗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若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彼惟有见乎诗也。故向也求与古人合;今也求与古人异,乃其无所见乎诗已。”故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与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然作诗者,余感触颇深,时而冥思苦索为作诗而作偏无诗意,反之于无意与有意之际,却有随意拈来之趣。曾忆“兰亭乃书坛顶峰独尊之向往,沈园陆唐悲剧之难忘,及《钗头》词牌精典千载之绝唱,诸如佳境,然数赴浙杭,却匆匆拐过,似走马观花耳。子夜漫长、岁月独怆,转瞬十载有余,终难肺腑,触吾心窗”甲申岁夏再度赴杭以诗书专展为题,小憩幸得杭州绍兴旧游,其情、其景、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如印印泥,如水在器,其苏子所谓“不能不为者乎?”固有此《浙杭行组诗》、《钗头凤》、《点降唇》等之拙句,倾刻便书此成篇以望达书者抒已之趣也。终触灵犀、灵感似有袭来之意,书艺生命之魂也。有此卷,已足成之乐事矣。以了兰亭、沈园十载先后如之愿。

予之诗,盖未能进乎此也。未进乎此,则不当自附于诗者之列。悉观旧稿,后补其为序,俟其庶几于“不能不为”而后录之。

注:①见《中国书法思想史》附:辛亥后书法思想部分。

②正因学诗之人所见只有诗之本身:意谓冥思苦索为作诗而作诗。

③向也:往时。

④及其无见乎诗已:待到他不再为作诗而作诗时。

⑤如印印泥:印压在纸上,印泥反映出来的文字与印女完全相合。意谓诗与神相契合。

⑥如水在器:水在容器,容器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

⑦不能不为……:句出苏轼《江行唱和集序》,原文是:“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工也。”意谓古来会作文章、诗词者,并不是由于他们能做到工,而是由于他们内心充盈,不得不写到淋漓尽致。

⑧未能进乎此:没能达到这种境界。

⑨不当自附于诗者之列:不该自称为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