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作文方法

(2007-01-07 21:50:55)

我的作文方法

崔自默

 

我提笔写东西,完全尊崇先贤“寓目写心,因事而作”的思想,尽力不作无病之呻吟。一旦有所刺激、有所感发,脑中意生,胸中气勃,便开始写,此时往往通顺畅达,如喷泉不择地涌出。

26岁以前我写文章还不用电脑,一篇文章边想边写、边写边改,纸面很乱,完后再誊抄、再修改,无形中浪费很多时间。初用电脑时,还不习惯,思维有受到阻隔之感。两年以后,却已经离不开了电脑,再用纸笔则很难成文;因为电脑可以方便地挪动前后段落和字句,没写完可以先储存好,随时开机继续。可惜在开始用电脑写作时图省事、偷懒,学的是拼音法,而没有学会五笔字形等输入法,所以文字录入速度慢;虽然不能盲打键盘,好在熟能生巧,由二指禅提高到了多指禅,手指头也可以很快挪动到正确的地方。

写文章使用提纲,是必要的。我一般会先列出一些主要思路、关键语,再理清思路,形成主干,然后延展枝节。这有点像编写电脑软件程序,使用最基本的“逻辑树”方法,顾名思义,先树干后树枝再枝叶。由主干到枝叶,需要一个联类通感的过程,意思逐渐丰满、充实、具体;既不要漏掉重要的方面,也不要妄生枝节,影响主题。

仅仅依靠偶发的奇想,灵光一现、火花一闪,如果来不及把它捕捉住,脑子顿时就会一空,后面再绞尽脑汁去回想、寻思,就事半功倍了,也容易徒劳无功,这样,写文章也就的确成了苦差事。在写了一些关键词句之后,我一般不再依靠偶然的所谓“灵感”,而是开始使用理性的思维、逻辑的推演,根据字数要求,加以衍生成茂密程度不同的枝叶而已。有规律地衍生,比起痛苦的滴沥,无疑要有效率得多。

常常是在开研讨会时,因为没有电脑,我会针对当时的主题,在纸上画出一幅“联络图”来:其中一方面是列出的主要的发言提纲和要点;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关键字句,重点概念。在研讨会结束后,根据当时留下的这张图,我可以整理成一篇文章;如果选题很大,可以在将来发展为专著。

有效的“衍生”,依靠的当然还是背景知识和材料资源的储备,否则,也只能依靠偶然零星的感想,难以壮阔、可靠。平日里,多留心、用心,记录下随感,积攒素材、搜集部件,以备日后应用。这正如把拾到的单体珠子放进口袋,等到用时,探囊取来,串线成链,连缀成文。

有思想深度的表达,显然不能依靠辞藻来完成,但语言的技巧却是必需的。不同的篇章结构,不同的句型组织,不同的选词用字,意思虽大体都存在,但情致却相距玄远。技进乎道,语言的技巧也是如此,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需要一个磨练熔裁的过程。

文章写完,需要通读一过,主要是调整转折词和关联词,以顺整篇之气;或者随时调换个别字词,以使意思更为精致、准确、有余味。也许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再读到这篇文章时,会忽然联想到一个其他内容,觉得原文有所缺憾,我会在电脑里找到它,把必要的枝节补充上,即便不再发表,也会像解了心里的一个疙瘩,大为释怀。

http://www.cuizimo.com/Article/UploadFiles/200701/20070107220141254.jpg

文化产业进程研讨会上写的"先进文化与文化产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