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骂你是看得起你

(2006-06-28 13:53:45)

骂你是看得起你

 

 

语言中有很多悖论,就是听起来正确其实错误,听起来错误其实正确,这种现象,缘由就在语言的背后,有其包含着的辨证因素。倘若只知其一,不解其二,就会误入语言的陷阱。

平日里有很多普通的语言,其实蕴涵着巨大的张力。比如:“你其实不了解我”、“我还不怕你笑话我”、“别以为你自己最厉害”、“你这人不能算聪明”、“我还不怕得罪你”、“骂你是看得起你”——这样的话,都很有势能,温柔的背后暗含着一种威势。

“骂你是看得起你”,以此句为例,它是批评界惯用的一种理解。宣传和广告,目的无外乎是让人记忆,否则就是失败的。最好的记忆路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坏事和小道消息,传播的最迅速。和睦之音人不注意,嘈杂的打闹的喧哗,人都愿意凑上去看看。骂与捧,作为炒作的两种基本思路:一般人愿意采取后者,毕竟一般的耳朵只愿意听到悦耳的声响;如果胆子大、耳朵好,更注重出奇,可以采取前者,效果更胜一筹。

棒杀与捧杀,都是文本的解读过度,都不是确切的读解。捧准不易,棒准也难。郑板桥“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的判断,很正确。假如有读者批评你,能点到死穴,那他也一定是你的知音,对你了如指掌,可惜,真正的知音稀少啊。在信息爆炸时代,吸引住读者三秒钟的注意力都不容易,即便是恶意的捏造、企图造成恶劣影响的东西,也还未及传播而迅速湮灭。人家能花大把的时间来研究你、找准你的弱点,并毫不忌讳地点出来,即便带些恶意,也仍属于恩人范畴。你应该有度量、心胸,来海纳百川,并视之为寂寞中添加的一支兴奋剂。鲁迅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用于传播学,也是高明无比。

我不愿意写吹捧的文章,更不愿意写骂人的文字。我说过,假如让我写骂人的东西,我要多收钱,因为它的效果好,而我因为骂人而损了口德,高稿费就算是一种补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