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者日记】【中宜教育戴斌老师撰写】【2015年9月14日】

(2015-09-14 16:34:14)
标签:

股票

分类: 投资者日记

【投资者日记】【中宜教育戴斌老师撰写】【2015914日】

 

1)今天(2015914日),大盘高开低走,做空动能被释放,概念股的主力庄家开始高位减仓出逃。郭嘉队在下午14:22开始发力入场维稳,到了下午14:48之后,开始放量入场,保护了【沪指】没有在尾盘出现大幅跳水,场面得以维稳。

 

2201591617日,是美联储议息会议,这个会议将决定美联储是否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是否出现首次美元加息。这个是一个重磅利空预期,所以在916日之前,市场出现“避险情绪”是非常正常的,同时也侧面揭示了上周的“A股反冲锋”有可能是一场“诱多陷阱”,或者是在构建“抵抗性平台”。

 

3)今天大盘的大跌,惨烈之处在于概念股。戴斌老师在之前的投资者日记里,已反复多次提醒“高估值概念股并没有回调到位”。即使没有世界经济危机,高估值概念股还需要再下跌一轮。戴斌老师之前原创研发的《大盘寻底三段论》,截至目前(2015914日),大盘只下跌了2轮,还缺一轮下跌,才有可能让概念股进入到“价值合理区间”。同时,戴斌老师补充了一个预测条件,如果未来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个由美国人左右),A股“有可能”会出现第四轮下跌,这个时候,就可能进入“超跌区间”。如果是第四轮下跌结束后,再考虑入场,入场的风险,也许就只剩下“时间成本”了(有可能会出现漫长底部横盘,在经济危机结束后,才有可能进入下一轮的大牛市)。

 

4)关于未来的预期,其实在上方的观点中,中宜教育戴斌老师已经说得很清楚。老师的意思也很明白,按逻辑出发,“第三轮下跌”是一定会有,这是A股寻找“价值底部”的必然。“第四轮下跌”要看美联储是否要触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个是不确定有没有。

 

5)戴斌老师做预测,是用良知和学识去做预测,我个人绝对尊重科学,尊重客观。戴斌老师个人认为,我所研发的《大盘寻底“三段论”》,我个人是有把握的。未来,如果事实和我预测的有出入,我个人预测就只有两个“额外因素”,我是无法左右的。

     第一个因素,是郭嘉队的暴力救市(一般救市,可能都不会对我预测结果有影响),即如果国家出台像“20094万亿”那样“超级无敌救市方案”,那戴斌老师的预测结果,就非常可能会出现偏差,这一点要提前明确告知所有读者。

     第二个因素,就是美联储的因素。如果美国人出尔反尔,突然说不加息,甚至要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QE),继续放水漫灌全世界的资本市场。如果是这个情况,戴斌老师的预测也会出现偏差。

     如果出现这两个因素,导致我的预测有偏差,我个人勇敢面对,我在微博公开道歉,并承认我的预测是错误的。这个没有任何问题。做学者,敢大盘进行“预测未来”,就要做好出现错误,勇敢认错的准备,不管是什么原因,错了就错了,这是需要面对的。希望大家理解。戴斌老师已经表态地很明确了。

 

6)今天(2015914日)的大盘暴跌,有可能是主力提前释放做空动能。因为沪指并没有跌穿3020点这个关键的底部点位,目前大盘技术形态还没有形成“破位”。这就是为什么,今天郭嘉队虽然有出手,但出手力度并不大,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控制下跌幅度”,为后面的“重锤出手”,做一个铺垫。后面,郭嘉队大概率还会继续出手“救沪指”。所以,沪指和“低估值蓝筹”并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高估值的概念股”。

 

7)如果美联储91617日的议息会议,是决定暂时不加息,市场可能迎来短暂的“喘息时机”,这个时候,重仓被套的投资者,就真的需要认真考虑在高点的时候,找一个比较好的卖点,进行未来的避险操作。不要总是等到“大跌那天”才慌慌张张地去思考“要不要买股票”。很多投资者的投资理念真的要反思,逻辑上,大家都应该是在“暴跌至底部时思考是否买入”,“暴涨至底部区域时思考是否卖出”。但很多散户往往是反过来的,在大盘暴力冲击沪指3255的过程,不但不去思考是否减仓,反而思考是否需要加仓,“买涨杀跌”很容易吃大亏的,希望戴斌老师的“苦口婆心”能给投资者一些启发。谢谢大家的支持!

 

【汇总并完善目前的沪指关键点位(由小到大)】:194920002132231924782534285029383020310231983189)、325533333466347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