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点话题天天读(十四)——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为何步履蹒跚?

(2011-08-01 12:27:58)
标签:

教育

分类: 申论热点话题剖析

   

热点话题天天读(十四)——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为何步履蹒跚?

 

作者:中宜教育国内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    戴斌 


【新闻素材】

 

    又是一年暑假时,武汉迎来了大学生实习打工的高峰。记者日前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大学生有过假期打工经历,遗憾的是假期打工,大多数大学生几乎都是干些体力活。

  记者近日在武汉市光谷广场看到,一段不足百米的人行道上,竟有9人在发传单。大部分来自周边各高校的假期留校学生。

  来自河南的李海超,曾经为学校附近的一家眼镜店发传单。他告诉记者,“老板想借我的学生身份让传单发到寝室。我本以为很轻松,拿到手一看传单整整有两大袋!从中午一直发到天黑,还被保卫处盘问,筋疲力尽,最后才得到40元报酬。”

  读了多年书,赚钱仍需卖苦力

  由于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大部分大学生假期打工与他们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由此产生的就业困难,也就可想而知。

  湖北安陆一李姓家长,举家族之力送孩子上大学,学服装设计。小孩大学毕业后,竟只当了个服装销售员。家长不甘心,请求就业援助。有关方面联系了一家服装厂,面试时给了这个“准设计师”一块面料,要求其做件成衣。可“准设计师”傻眼了,他只会在纸上画设计图,不会用缝纫机做衣服。学与用如此脱节,活活地勾划出目前人才市场的现状。

  动画设计专业的蔡同学,大一暑假曾在麻城市中药材公司打工。 “我负责药品登记,后被调到仓库帮忙发货,有时还要跟车送货。”问及收获时,他略显尴尬,“收获大概就是了解很多药品,算是增加了点生活常识吧。”

  大学生假日打工,本来是一种了解社会的方式。可由于缺乏指导,不少学生把注意力单纯放在收入上。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假期打工的目的并不明确。很多人都是因为看到身边的人都在打工而产生了冲动。几乎每位受访学生都认为,自己打工本想“学有所用,积累经验”,但往往陷入简单体力劳动中。有学生甚至抱怨:“读了这么多年书,赚钱居然仍需卖苦力。”

  假日打工,最好能学以致用

  熊丽蓉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专业。大二大三的两段实习经历,让她面对找工作的问题时,显得格外淡定。“大学期间,学校会尽量帮我寻找实习单位。2010年夏通过老师介绍,我在建行武昌支行实习一个月,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今年暑假又被学校安排到农行武汉大东门支行实习。这一次我选择在大堂做接待,不仅可以更全面的了解银行各项业务,还锻炼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东门支行客户经理马晓珍女士告诉记者,“银行选拔员工,主要看经验和技能,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只学会理论。我们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正是想为他们创造一个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的平台。”

  学习动画设计专业的曾同学,在假期找到一份艺术手绘墙的工作。“艺术手绘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装修潮流,现在很多店面在装修时都会采用这种方式。我先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咖啡厅,和同学一起绘制大厅墙面,效果非常好。后来学校老师还给我们介绍工作,为一家装饰公司绘制电视背景墙。”

  “画墙过程是快乐的!”谈到心得体会时,曾同学掩饰不住喜悦,“手绘墙行情是每平米70元,我一共获得了700多元。凭自己的专业能力赚钱感到很开心,同时为今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就业指导,可从假日打工开始

  有学生在假日打工活动中,积累了工作经验,不少学校尝试着把就业指导工作前移,为学生毕业就业创造好的条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余启军说:“每年暑假,学院都会与各大媒体联系。不少主流媒体都有我校新闻学子社会实践的身影。学院通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也为学生积累一份难得的工作经验。不至于在找工作时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处处碰壁。”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负责人在谈及此事时,也非常感慨。今年暑期未到,就有华中师大传媒学院的学生找到他,要求到电台做劳务。学生放下身段,先干杂务,主要是想“偷艺”,到正式实习时,得到指导老师的接纳,也为就业积累人脉。

  记者日前就此话题,征询一些用人单位的意见,省农行一位行长的话很是耐人寻味。他说,现在银行要的是能拉存款,能上柜台的一线工作人员。可高校培养的学生都是只能做行长的,你说,我该咋办?!这样,我们就只好用技校生来干事了。

 

 

【戴斌老师的看法】

       上述的新闻,其实来自工人日报(2011年7月31日)的文章。从文章中的描述来看,我们会发现今天的中国,一方面在许多领域都是缺乏人才的,但是另一方面,正如“省农行一位行长的话”,“现在银行要的是能拉存款,能上柜台的一线工作人员。可高校培养的学生都是只能做行长的”。高校的培养模式,太过僵化,总是想着培养“红花”,却很少思考大学生刚刚出道,大部分是要做“绿叶”的。

       高等教育的改革可以说,说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没什么变化,说白了,僵化的行政体制是最大的问题。现在很多高校的校领导,重点都不在学术上,而是在行政上。甚至有“学而优则仕”的幻想。既然想做官,一开始何必到高校任职,直接考公务员不就行了。

       当然,从对策角度看,如果这个话题作为申论或面试题目,是可以的。同学们可以从“学科改革”、“教师考核机制”(无非就是老话题,不用论文定生死,要看教学质量和学术评价)、“产学研一体化”(让高校与“产业”挂钩,避免搞出些社会根本不需要的“教学内容”)、还有就是“增加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这些方向。大家多思考一下就可以了,印象中,在戴斌老师的申论课中也有提到过不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