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09年9月13日“六省联考”言语真题
(2009-09-23 14:04:19)
标签:
有性繁殖无性繁殖言语原文克隆技术教育 |
分类: 行政能力测试备考技巧 |
详解 09年9月13日“六省联考”言语真题
作者:中宜教育国内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
言语理解部分:
5、在心理层面上,中国人对自身的确认,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使生命受之于一个体细胞的“克隆”,可能使人们难以接受,并且失却对生命的神圣感,在技术层面上,有性繁殖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它所包含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基本上能够保证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但是,“克隆人”在进化上的不确定性,是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而生存,人们还难以预料。
A.克隆技术面临的难关
B.中国人的生命观念与克隆人技术的冲突
C.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主要区别
D.中国人难以接受克隆人技术的原因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难题。首先原文没有谈到“克隆技术”面临的“难关”,所以排除A选项。其次,原文根本没有出现“无性繁殖”的表述,所以谈不上有什么“区别”,故排除C选项。原文中,只谈到人们对“克隆人”能否适应环境,“还难以预料”,没有谈到“难以接受”。所以排除D选项。
而原文中一开始就谈到了中国人“心理层面”的问题,后面谈到“克隆人技术”冲击了人们的思维,使得人们感到“难以预料”。因此,戴斌老师认为最贴切的应该是B选项。
【对网友意见的答复】有一位网友在回复中这样说:
“第5题
在心理层面上,由于中国人的“身体发肤,受诛父母”的生命观念,使“克隆”让人们“难以接受”;在技术层面上,人们对“克隆人”能否适应环境,“还难以预料”;(这是B答案所描述)
综合两层意思,一个是观念上难以接受,一个是技术上难以预料,是不是“中国人难以接受克隆人技术的原因”呢???我有点难理解为什么选B不先D呢?
以上只是个人迷惑之处,望多多指教!! ”
【戴斌老师答复】原文中的表述是“可能使人们难以接受”,其中的“可能”不代表确定,所以如果直接“确定性”地下判断,中国人“难以接受克隆人技术”,相对而言不太妥当。
6、确实是一种巧妙的安排,让我们这个地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火、土资源。但是,藉此而赖以生存的人类绝不满足于仅仅从这些自然资源中获取谷物等以填饱肚子。当然,也只有他们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去利用其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对周围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由此而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从而将某些自然物转化成人所需要的人造物,创造出一种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形式——制陶。
A、温饱问题的解决是艺术创造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B、制陶技术是人类创造性的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
C、人类生产方式的改进源于提升生活方式的需求
D、制陶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标志。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也是一道难题。破题关键在于这句话——“藉此而赖以生存的人类绝不满足于仅仅从这些自然资源中获取谷物等以填饱肚子”
11、许多好书的价值仅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机,他们没有发展出那种(
A、一如既往
B、历久弥新
C、一唱百和
D、经久不衰
【答案】D
【解析】“经久不衰”与“吸引力”是最搭配的,这道题破题关键在第一个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