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余戈-远征
余戈-远征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8,123
  • 关注人气:2,9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书偶得:不该遗忘的历史碎片

(2011-09-18 16:53:04)
标签:

转载

分类: 争议
谢谢!有这样的读者,真是作者的幸福!

余戈先生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实在是久闻大名。

没想到阅读起来,竟然如此“艰难”。

原以为这类的军事图书,以我往常的阅读经验和进度,30万字的正文,不过三天功夫就要翻完。可是,这一次,没有那么顺利。一个礼拜的挑灯夜战,合上书,又等了四天,才敢写点读后感。

因为这是一部凝结了作者巨大心血的书,不能“翻”,只能一点点阅读一点点查证一点点体会一点点感悟。

如果你想要看到你以为可以看到的所谓战争文学作品,那么,你会失望;

如果你想要看到你以为可以看到的所谓战地爱恋,那么,你会失望;

如果你想要看到你以为可以看到的波云诡秘的战争内幕,那么,你会失望;

如果你想要看到你以为可以看到的任何非战争本来面目的东西,那么,你都会失望。

因为这是一部迄今为止我所能见到的最完整详细专业严谨的战争记录本。在这个本子上,没有虚张声势没有儿女情长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纸上谈兵,而只有战斗经过伤亡统计敌我态势分析只有陈述。

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尊重的读物,因为战争本身,也因为作者和他的作品。

 

在我的记忆里,抗日的这段历史,中国所承受的巨大灾难和痛苦,百姓军民的惨痛伤亡固然让人永世不忘。但是若干年来,我们除了伤痕文学一样的哭诉和哀求(期望侵略者幡然醒悟),我们除了道义上的无限拔高和归纳胜利的意义,我们除了无休止地展开该原谅还是该惩罚的争论,我们除了大而化之的过程描述,其实,没干什么细致总结的事情。一如上上个世纪,我们在黄海被他们打败的那次一样。我们很快就忘了战争本身的总结,而忙于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失败,没反思失败的原因;胜利,没总结胜利的道理。反正我们就空谈着空想着,在精神层面上或满足或胜利着,迈向了新的岁月。

坦白讲,很难过,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或者忝列爱国者行列的公民。

 

余戈先生给了我一些些的希望。

有人讲,这本书填补了后人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这是一部会获得战史类模范文本地位的作品。对,这没有说错。

发生在1944年滇西的这场战役,我们的记录太少了,尽管这是日本正史所承认的三次“全员玉碎”之一,是中国军队全歼敌人的重大胜利。这场耗时三月,十次大战的战役,全歼日军守备部队1260人(个别人逃出),中国军队付出了6倍于敌人的伤亡。也许是带着这样沉重的代价,余戈除了正文,另书写了将近900条注释,24幅图标(正文),引用115部文献,百余篇报刊文章和网站资料,另有24条超链接,对战役所涉及的其他内容进行了详尽描述。是为了不让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再出现一丝偏差,余戈先生耗时近四年精雕细琢一本书,我耗时一个礼拜,对照着地图,一点点还原当时的场景,为一个细节上网去查找资料,甚至为一句描写去仔细研究日军堡垒的示意图。他写得用心而艰苦,我看得专注而缓慢。

过去,对待这段历史,我们实在是太漫不经心了。

 

这是一部按时间进度记录的书。详细记录了这场战役的经过。但是,你把它称为一部微缩百科全书也无不可,其中对背景的描述、武器装备效能的解释、过程的记录、以及中日军队的番号配属军衔条例,均精准到位。所附的各类图表也非常适合查询。这样的一部书,不是带有军事知识的人是比较难看懂的。甚至,他的文字,也没有如花朵一样的绚丽多彩。余戈先生用无懈可击的史料,摆脱了一切虚无缥缈的幻想,最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他,无需多加描写性的文字,我,自然看得懂。战争的残酷,进程的惨烈,日军的疯狂和我军的顽强,靠记录回忆靠数字统计靠多方应证靠实地查勘,而不是靠描写。但是,不要以为作者没有感情。那些对士兵的尊重对人性的赞美对敌人的仇恨,都化身为精确的数字和记录,读来细品也让人为之动容。所以,余戈先生跳出了个人的情绪,站在更高的层面客观而冷静地把战斗的细节摆在我们的面前,而无需再画蛇添足多费一言。这样冷静详实的写作态度和风格,前所未闻。

 

我时常惊讶于电视电影屏幕上那些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战争作品,真正实现了将“战争”升华为“艺术”的过程,只是一如注了水的猪肉,看起来光鲜亮丽,吃下去是要人命的。这种面对中华民族鲜血淋漓也不谨慎不客观的态度,什么都可以戏说的创作,毒害极大。这更是我们一贯不从“术”上细致总结,而满足于“道”的提炼的民族特性。我们习惯于整体而忽略细节,我们习惯于集体而忽略个体,我们习惯于歌颂而忽略反思,我们习惯于嫉妒愤怒而忽略谦虚学习。

历史学家,另一位我非常崇敬的军人黄仁宇先生认为:一个国家完成现代化之特性,是实现整个社会的“数目字的管理”。按此标准,我们对待历史的数字化管理,还呈现着浓厚的“农耕文明”所特有的粗枝大叶大而化之的“特色”。我们,距离黄先生所定义的“现代化”,还差得很远。所以,当日本人在战后数十年如一日,对每一个阵亡士兵下落进行仔细巡查和骸骨收集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无名英雄纪念碑”;所以,当日方覆灭的将近1300人,每一个人的姓名籍贯职衔最后战死地都得到了仔细地甄别的时候,而我们对倒在自己国家土地上的军人,阵亡的连营以上主官名字都搜集不齐;所以,日本人对此战役的史料汗牛充栋的时候,我们只有寥寥几张随时可以飞起来的纸片;所以,我们只看到了日军的凶残和愚昧,而对他们的细致和决心选择性失明;所以,我们只看到了日军血战到底的疯狂而遗忘了我们自己战前准备不足侦查不细兵员缺乏训练武器使用不熟练的种种不足。所以,我们只记住了“胜利”,而忘却了通向胜利道路上,倒下的无数“炮灰”。我们对待历史如此,对待社会大概也是如此。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正视历史,就不能选择性遗忘。正视历史,就该细致总结。

余戈先生用无比的勇气和巨大的付出,赢得了该有的光荣和尊重。这的确是一部丝毫不逊于任何战史巨作的图书,离那场战争越久,越能体现它的深度和可贵。余戈先生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让我们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带着历史的沉痛去翻开那一渐渐模糊的历史之页,去仔细追回所有被遗忘的细节。那些被随意丢弃的历史碎片,应该被尊重,应该被复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带着健康自信而又谦虚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我想,我们每个人也可以做点什么。

 

谨以此文,纪念9.18。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