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余戈-远征
余戈-远征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8,123
  • 关注人气:2,9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高手画笔如刀,对松山活体“解剖”!

(2011-05-26 12:38:38)
标签:

刘春田

云南

我的团长我的团

楷体

松山

军事

分类: 争议

我的团在松山

作者:刘春田
发布日期:2011.05.26
浏览次数:99
  前段时间,我与众友人同游云南。在其间的闲聊中,《东方卫报》的于姐,建议我看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其实我素来不爱看连续剧,尤其是军事题材。作为一个二杆子“军迷”,我确实不忍目睹那些违反基本军事常识的影像。但是,于姐推荐的,我一定要看。
    于是乎,我就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剧的好处,自不必我说,因为在它上映以后,就好评不断。由于太迷恋片子中的故事,我又找来了一本书看。这本书,与电视剧里的故事相同,名字叫《1944:松山战役笔记》。在本书中,作者以史家的态度,对此次战役做了全方位的展现。
    好了,现在摆在我面前的两方面资料,已经能够在我的头脑中构建一个“我的团在松山”的想象。首先是书。书里的内容全是“事实”。在此次战役的攻坚阶段,作者以天为单位,详细的归纳了各方面的材料,极尽翔实。但是没有情感。书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甚至没有情绪化的对白。然后是影片,影片描写了在民族危难时候的小人物,如何面对死亡。情感真实,感人至深。但是,关于战争的技术环节,却是有欠缺的。作为一个以传播资讯为己任的媒体人,该作何感想?
    我注意到,鼎鼎大名的探索、国家地理以及BBC频道,总是反复的创作同样的题材。以二战为例,三家媒体自己就有好几个版本。他们每一次不厌其烦的重新拍摄,都新加入了各种各各样的技术手段——有现场试验、心理分析以及三维动画等等,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就是为了在观众的头脑中,建立更加清晰的,对二战的想象。
    当一个事件,经过反复的报道,已经让媒体人麻木的时候,能否有新的手段,更加切实在读者头脑中建构新的想象?——这确实是一个技术活。今年正好有两件这样的事情——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以及建党九十周年。在此,刘某人愿献丑,就《松山战役》以《及我的团长我的团》做一个可视化的归纳。希望能为各位提供点参考。
 
疯狂的土木工程
    在两方面的资料中都提到,怒江对岸的日军“把山都挖空了”。尤其是电视剧里,“死啦死啦”在师部的兵棋推演会议上,极其动情的假想了我军攻克其工事的惨状。而书上也写道,一百五十五毫米炮(这是我军最大口径的火炮),根本无法撼动。
    那么,这一系列疯狂的工程,到底结构如何呢?两方面的资料却都没有往“具象”的目标向前跨一步。而,这个疯狂的工程,却是所有战事以及情感的物理基础。一个敏感的媒体人,立即会想到,一定要把该工程可视化。
 
惨烈的攻坚战
    事实上,此次战役我军以伤亡七千余人的代价,全歼日军拉孟守备队一千三百多人。“要麻”等人就是在极惨烈的战斗中牺牲的。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枪口的火焰以及痛苦的表情,但是我们却无法纵观其全部。而书中涉及到了每一个具体的攻坚细节,但没有影像。关于战场的空间结构,只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中。由于每个个体的情况不同,基本的事实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古代战例的现代版本
    两方面的资料在我军获胜的方式上,各自有不同的表述。从情感上我更愿意接受影像里的方式,因为它够戏剧性,够悲壮。但事实上,我军获胜的方式要来得常规得多。一次一次的冲击,一次一次的撤退,可以说是鲜血铺成的胜利之路。不过,其中还是有一些巧妙的、戏剧化的元素。比如,我军在夺取日军其中一个堡垒群的战役中,采用了以往古代攻城战例中的方法,用爆破的方式,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好了,到此为止,请大家多提意见!
    另,我的微薄里面还有大一点的图。新浪微博:@刘春田扯淡

出处链接:http://www.newsdesigner.cn/blog/Individual1.asp?UserID=11&id=968

博主读感:

  叹竟有如此高人,以妙笔再现松山日军阵地内部结构,这种资料连日军也没有保留下来。

  如果说“松山学”已成一种大众性历史学术课题,像这样的研究和创造性贡献,就是高阶段成果了。现在云南龙陵县为将松山辟为战争遗址博物馆殚精竭虑,寻求各方力量以技术手段再现昔日松山面貌,博主大力推荐刘春田先生有机会亲临战场遗址,为这件事情出力。日本舞美大师妹尾河童能做成这样的事情,我们中国也应该有能做成此事的高手。

  博主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以热情与智慧聚焦松山,乃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