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参加一个读者沙龙

(2010-04-08 17:13:40)
标签:

文化

分类: 行踪

朋友朱文轶约我参加这个豆瓣网的读者见面活动,话题是谈微观历史研究的方法问题。缘起嘛,可能是因为拙作《1944:松山战役笔记》与文轶兄的《进城:1949》在题材处理上,都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吧。文轶兄曾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在已转会至猫扑网助理总编辑。2008年我们有幸在汶川相逢,至今难忘他席地而坐在帐篷里飞一般打稿子的情景,那叫敬业。

沙龙的主持人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小武。

说些什么呢,完全没有什么想法。像农民那样说说怎么翻地、施肥、耙地、点种、收割吗?其他真的说不出什么来。

正好这两天在读[英]理查德·艾文斯的《捍卫历史》,底子太薄了,看着很吃力。不过,精彩的句子时常跳出来撞击眼球:

“如果历史学不想变成假想的总称……就必须坚实地建立在至纤至细的事实之上。”

“从事历史研究就像在做一个拼图游戏,那些拼板分散在一个屋子里的许多盒子之中,其中有一些已经被毁掉,即使我们把所有拼板组合在一起,依然有很多重要的拼板无法找到。最后这幅图像什么模样,部分要仰仗有多少盒子留下来且被我们发现而定,这又大致要看我们到哪里搜寻它。”

http://www.douban.com/event/11712295/

http://s3/bmiddle/5394993at83e16bb79872&690

 

http://s3/bmiddle/5394993at84d17806b2c2&690

http://s12/bmiddle/5394993at83e17c734fbb&690

4月11日补充:

刚刚在网上看到一个参加了这次聚会的不知名朋友所写的博文,特转贴如下,并感谢这位有心的朋友“开往FANCY的列车”。

 

时间:2010年4月10日15:00-17:30

地点:单向街(蓝色港湾水岸街)二楼咖啡馆

主角:朱文轶vs余戈

主题:朱文轶对谈余戈——微观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听众:座无虚席(在一个角落里有个无知者)

内容:朱文轶和余戈分别从其新作《进城1949》和《1944:松山战役》出发阐述微观历史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大概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和互动:

    1.何为微观历史?微观历史是相对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而言,宏大叙事早已成定调,发声几乎一致,或许没有办法重新切入或改变视角,所以转向微观细节,这样可以相对自由的说话,正如余戈所言“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更容易切入,这其中带有些许的无奈吧。余戈不止一次地强调要回到“细致琐碎”“就事论事”,还指出中国人缺乏关注细节的传统,往往是为教训重复交学费,这是整个民族性格的劣根点。朱文轶也发表看法,认为微观是对先前历史的补课,现在缺乏的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事实,所以主张从微观事实出发,做到微小事实的增量。也许大历史或许真是在小细节上得到很好的表达,在狭缝中保持另类的批判意识。

    2.微观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他们眼中的微观历史方法论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场”或田园调查,结合口述和文献,从多元视角切入,这样才能避免单项方法论。往往一方面的历史记忆有时是一种误读,只有多方面下手才能相对客观些。朱文轶因其在三联生活周刊的新闻经历再三强调“新闻即历史,历史即新闻”,把历史事件当作现在的新闻来看,现在也将成为未来写就历史的素材。朱把历史新闻事件搬进书中来,是写《进城1949》的切入口。余戈常常对比中国和日本,指出这样一个值得国人反思的现象: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消除文盲,士兵最起码都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基本都有战时记日记的习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人都是来自农村,没有多少文化,更不用说写日记记录战争了,所以,中国的战史素材很难找,都是人云亦云并持续成为“定义”。关注细节,从细节中找到另类的事实和判断,正是寻找历史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微观历史叙事的后期效应甚为客观,尤其是余戈《松山战役》之后,云南松山这个曾经的贫穷地带一下子火爆起来,旅游迅速带活这里,这真是令人兴奋的。

   

    第一次来这里,为了感受和体验这个文学青年活跃的地盘。品着茶,伏案不忍读,听着新鲜的词语,就这么度过整个下午。站在二楼的栏杆上,看眼前,嫩绿的柳芽,随风任飞,微微浮动的水,真有几分“塞纳河左岸”的味道。体验了就是体验了,也许真的没有什么功用,没有什么改变。总归是有收获的,买了一本书,留作纪念。

    原文链接地址:

    http://sharefancy.blog.sohu.com/14811244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