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参加一个读者沙龙

标签:
文化 |
分类: 行踪 |
朋友朱文轶约我参加这个豆瓣网的读者见面活动,话题是谈微观历史研究的方法问题。缘起嘛,可能是因为拙作《1944:松山战役笔记》与文轶兄的《进城:1949》在题材处理上,都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吧。文轶兄曾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在已转会至猫扑网助理总编辑。2008年我们有幸在汶川相逢,至今难忘他席地而坐在帐篷里飞一般打稿子的情景,那叫敬业。
沙龙的主持人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小武。
说些什么呢,完全没有什么想法。像农民那样说说怎么翻地、施肥、耙地、点种、收割吗?其他真的说不出什么来。
正好这两天在读[英]理查德·艾文斯的《捍卫历史》,底子太薄了,看着很吃力。不过,精彩的句子时常跳出来撞击眼球:
“如果历史学不想变成假想的总称……就必须坚实地建立在至纤至细的事实之上。”
“从事历史研究就像在做一个拼图游戏,那些拼板分散在一个屋子里的许多盒子之中,其中有一些已经被毁掉,即使我们把所有拼板组合在一起,依然有很多重要的拼板无法找到。最后这幅图像什么模样,部分要仰仗有多少盒子留下来且被我们发现而定,这又大致要看我们到哪里搜寻它。”
http://www.douban.com/event/11712295/
http://s3/bmiddle/5394993at83e16bb79872&690
http://s3/bmiddle/5394993at84d17806b2c2&690
http://s12/bmiddle/5394993at83e17c734fbb&690
4月11日补充:
刚刚在网上看到一个参加了这次聚会的不知名朋友所写的博文,特转贴如下,并感谢这位有心的朋友“开往FANCY的列车”。
时间:2010年4月10日15:00-17:30
地点:单向街(蓝色港湾水岸街)二楼咖啡馆
主角:朱文轶vs余戈
主题:朱文轶对谈余戈——微观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听众:座无虚席(在一个角落里有个无知者)
内容:朱文轶和余戈分别从其新作《进城1949》和《1944:松山战役》出发阐述微观历史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大概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