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国内金融民工扯扯近期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工作机会
(2014-01-22 05:43:31)来到美国的时间并不长,在跟这边众多的华人金融精英们交流过之后,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对于国内近期市场大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回国工作机遇的浓厚兴趣。但同时,也发现大家由于本职工作忙碌和与国内从业人员交流的不顺畅等种种原因,对于国内的信息获取仅能停留在一些公开的文章和新闻上,饱受信息获取之苦。作为一个在国内固定收益市场的买方和卖方都有过从业经历,并长期保持了对于市场动态关注的前从业者,每次在这跟新老朋友聊天都要将国内市场的近期动态和个人的看法狂喷一阵,因此就萌生了写下来的想法,以供更多对国内市场抱有强烈兴趣,但苦于信息不深入的同业朋友们参考,也希望抱有回国发展想法的精英们能认真考虑本次市场变革带来的国内发展机会,用在美国先进市场获得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投入国内金融市场的建设当中。
当然,作为一个国内从业的小学生,我的看法既不全面也不深刻,跟行业内的前辈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加之也确实没有几个礼拜的时间让我系统的总结论述,因此就信马由缰,想到哪里说道哪里,虽然不会引用很多数据和图表作为支持,但也尽量保证逻辑性和全面性,大家花时间看了,回去面试的时候当做素材喷一喷也是好的。更希望能成为抛出的砖头,能和更多的朋友就咱们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如果大家能够给我反馈的话,我也会就具体的话题深入说一些。很少在论坛发帖子,不懂规矩,还希望老兵们指点指点,不胜感谢。
不多说废话了,我先找一个切入点开个头吧。大家可能都对近期国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变革很感兴趣,我就先从这次变革前后的市场结构说起吧。
一、混业经营、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各类金融机构的生态环境整体而言,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以计划体制为基础并向市场体制转化、以分业经营为基础并向混业经营转化的市场。
渔阳在《乱世华尔街》一书中提到:“股票市场是金融体系的皮肉,债权市场是金融体系的筋骨,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的资金存贷是金融体系的肺腑。”这句话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得到更为鲜明的体现。截至2012年底,存量的金融市场融资体系中的银行传统贷款占比仍然接近90%,而在资金端,银行存款和银行理财的占比也是垄断性的。因此,如果将金融看成是一个匹配资金供给(或者说资金端)与资金需求(或者说资产端)的业务的话,那么银行毫无疑问在资金和资产两端都是无可争议的霸主。
但国内的金融市场目前还是一个典型的分业经营的市场。从市场领导者和监督者的角度看,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改委以及成立时间不长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既通力合作也分庭抗礼。它们依靠产品和牌照各自管理着自己的市场和机构群体。银行具有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资质(交易商协会成立后又有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资质)、证券公司拥有IPO和企业/公司债券的承销资质、保险公司有吸收保险资金和运用保险资金的资质,不一而足。正是牌照制或者说分业监管的机制造就了今天的市场业态,那就是割裂的市场,以及在各自牌照的保护下并没有完全竞争的同业机构。
那么向混业发展又带来了什么样的特征呢?概括起来是市场混业带动监管混业的特点。市场混业的大幕已经拉开,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例一:银行具有交易商协会监管下的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承销资质,其中中期票据从功能性角度讲和发改委领导下的企业债券几乎相同,从而造成了银行和证券公司在投行业务上的混业;例二:就资产证券化产品,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由银行和信托公司主导,采用信托计划作为SPV,企业资产证券化分为两种,ABS和ABN,前者是由证券公司主导,采用券商资管计划作为SPV,后者是由银行投行业务部门主导,从而造成了银行、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在资产证券化承销业务上的混业;例三:银行系统新推出了银行理财资产专项管理计划和银行理财直接融资计划,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保险资金直接债务融资计划,公募基金牌照放开,允许设立基金子公司,中国正式进入“大资管时代”。但同时,监管混业的幕还没有明显动静,还是以上面三个例子来看,例一中的短融中票的监管者是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企业债的领导者归属发改委;例二中的银行信贷ABS由银监会监管,企业ABS由证监会监管,企业ABN归属于交易商协会;例三中每类金融机构设立的资管结构分别归原监管机构来分别监管。所以特点我们概括为市场混业带动监管混业。
那么,这种市场的混业经营变化会给这个市场中的各类机构带来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呢,我简要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1、银行:银行在市场中的角色是非常鲜明的。首先,在过去几十年政策红利和网点业务经营的基础上,银行在资产端和资金端的资源掌控能力是其他机构难以望其项背的,其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金融市场上体量最大并且利润率很高的业务。其次,银行是金融市场上面临最为严格和全面监管的机构,从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方面不一而足,并且是政策层面绝对不允许发生风险的机构。但同时,在最为重要的对于行领导的考核体系中,利润率的考核又无疑占据了最为重大的比重(这一点可以从财政部2009年下发并沿用至今的《金融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实施细则》文件中看到,作为绩效评价三个主要维度之一的利润水平占到55%的比重,而象征风险控制的资产质量指标和资本充足指标占比分为为15%和30%)。从上面描述部分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出,国有商业银行在双重衡量维度的挤压下,运营的宗旨必然是在能够满足政策对其风险的最低要求下(这种要求包含了政策文件中的指标要求,也包含了监管机构的窗口指导),尽可能多的提升利润水平。而凭借银行在资产资金两端资源的掌控能力,银行显然是能够做到的。
但银行毕竟还面临着这个风险指标的限制,所以在存贷比指标逼近上限之后,就在其他金融机构的配合下,通过同业业务进行更多的类贷款业务。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同业业务、资产出表、买入返售、加杠杆这些词汇在国内大行其道的原因。因为我们这一贴主要介绍一下业态生存环境的问题,所以这其中种种花样的源起和发展我在这里不详细展开了,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后面单独开贴说吧。反正一句话,这些都是银行在提升利润的动机驱使下,规避监管指标制约的方法,再花的花活儿,本质上也跟吸存放贷一样。所以用一句最为贴近的话描述金融市场的主流生态环境的话,我想是:银行机构为广大储户和资金需求方服务,其他金融机构从事独特牌照保护下的小规模业务+为银行服务。
但是,随着目前的去牌照化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改革,业内的生态发生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一是,随着牌照红利的减弱,通道业务渐渐式微,对于资产资金两端资源的掌控力成为市场上唯一的硬实力,而银行也凭借其在这方面的强势而快速侵蚀着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扩大着自己的版图。二是,如果为目前政策思路找到一个底限,那显然是“严防死守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换言之,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下,防止风险由外围机构向银行类核心金融机构传导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看到了对于非标准资产的严格限制、对银行机构交易对手名单的统计和限制,以及为银行设计理财专项管理计划和理财资金直接融资计划以打通银行自己的资金资产通路。目的很明确,适当的封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连接行为,特别是监管外的交易行为。那在这两个变化的作用下,如果再选择一句最为贴合的描述概括未来的业态环境,就是“银行在一切产品范畴内对接信用最高的资产和稳定性最高的资金,而其他金融机构同样在一切产品范畴内对接余下的资金和资产”。银行未来的市场地位是得到进一步强化的。
当然,银行作为如此庞大的群体,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的银行体系由上至下可以分为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和农联社。如果说前三类已经过于庞大而失去了对于个人的发展机会的话,那么我个人认为后三类对于个人而言是存在很好的发展机会的。这些银行由于政策和固有观念的限制,其业务基本守着吸存放贷,业务面狭窄的特点非常明显。但无论从资金还是资产端来讲,这些机构还是具备了非常可观并且被低估的优势,下一阶段竞争性的扩展业务版图提升利润水平就在眼前。但是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相关的人才储备。我随便举个例子,国内的城商行、农商行和农联社的资本市场投资目前仍然基本局限在利率债的范畴,部分地方甚至只有同业拆借的金融资产配置,但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对于信用债券投资甚至是加杠杆的债券投资业务已成纷纷开放之势,缺少的就是有市场经验的人才,以目前国内买方的强势地位和哪怕农联社动辄10余亿的闲置资金配置情况来看,能够管理这么一只大“基金”,其市场地位也是不容小觑的。
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说,保险公司是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买方。但相比于银行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深度,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可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出于对保险资金安全性的考虑,保监会对于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一直是限制极为严格的。对于公开市场流通票据投资种类限制很多(例如股票的投资比例限制、债券信用评级和担保情况的限制),对于非公开市场交易流通的非标准资产投资少之又少,对于杠杆化操作更是不加运用。因此,传统的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层们向来有着较小的工作压力和较差的业绩成果。但随着本轮的金融市场市场化改革,保险资金这一只沉睡的雄狮也渐渐苏醒,2013年一年更是放开了对于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固定收益类的项目)和信用债券评级要求的投资限制。可以说,保监会在银监会和证监会的监管竞争下,为了将自己管理的这块产业做大做强,步子迈的也是很大的。反映在市场上,保险资金由于其自身体量的巨大和过去使用程度的偏低,将会成为市场上新的香饽饽,相关的资产管理人员的市场话语权也会得到相应的飞升,成为同业市场上被追捧的明星。考虑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目前的人员配备大部分是内部培养甚至是从保险业务半路出家,接受过数年的竞争性市场历练的人才并不充足,因此对于有着前台交易经验或者投资经验的朋友们,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基金公司资金经理们过去、现在、将来都扮演着市场上的高富帅,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较少的投资监管限制、市场上最为前沿的投资战略战术和广泛的人际关系资源。2008年之前的股票基金经理在市场上风光无两,近5年的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经理也是各领风骚。但门槛也是水涨船高,5年以前,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少人问津,基金经理们也多是半路出家、误打误撞,这5年之中,由市场上较为成熟的债券研究员转型成为基金经理成为了主流的通路,因为今年债市打黑而闻名国内的邹昱等人均是这个路数。但是对于怀抱着成为基金经理梦想但现在才刚刚入行研究员的童鞋们,这条路也必然是坎坷而充满激烈竞争的了。
今年国内基金领域最吸引眼球的改变要数公募基金牌照的放开了,一时间基金子公司如雨后春笋。但希望回国进入基金行业的朋友们要擦亮眼睛,多打听打听公司自身实力再做决定。因为牌照红利的消失必然意味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为残酷的淘汰,不具备硬实力的基金公司可能也就沦为做做通道业务糊口。
4、证券公司首先说明一下,在这里我介绍的证券公司不包含经济业务,因为我不了解,主要就说说投行业务、自营、资管、投资顾问等业务。
证券公司在市场上的特点非常鲜明,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
(1)资本匮乏、信用水平低:证券公司大多不具有丰厚的资本金用于支持业务的大量扩张,也因为监管的限制或者自身信用水平相较银行保险更低而不具备吸收存款或者类存款的能力,这从根本上定位了证券公司的市场位置。
(2)牌照红利:证监会管理的证券公司,具有股票产品和债券产品的主承销资质,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独占这种牌照红利的,这也为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带来了高额利润并同时帮助证券公司培养了在资产端一定的实力。
(3)较高的技术水平:因为证券公司运作的资金大部分是自有资金或者代为管理的私募资金,投资限制少,加之自身资本金的匮乏造成对于利润率要求的高标准,因此证券公司对于资金的运作的逐利性最强、手脚放的最开、配备着市场上较为尖端的人才。
而从2008年至今,市场上的券商们承担的角色或者说竞争的格局是很有趣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股票弱债券强:不需要多解释了,过去5年是股票市场的低迷和债券市场的崛起,过去养尊处优的保代们眼睁睁看着过去不起眼的债券承销同事们在业绩和收入上均盖过自己,相当一部分股权承销业务的从业人员们也加入到固定收益市场的纷争当中。
(2)债券承销业务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因为是我的老本行,所以这一点我是感受很深的。2009年的市场,地方政府在4万亿的刺激下迸发出了猛干快上竞争GDP的热情,但融资手段基本上限于银行贷款。那时的祖国大陆真是一片处女地,你要做的是让地方的领导们相信债券这种新鲜事物,而不是在同业残酷的竞争中PK掉对方。短短的4年时间,任何一个地市级政府都被市场反复挖掘开采过无数遍了,甚至很大一部分县一级政府都加入这个市场游戏中来,每接触一个新的项目,都要从容的面对少则2、3家多则10余家同业的白刃战。跟很多其他行业一样,跑马圈地的时代一去不返,精耕细作才是能够生存下去的道路,准确了解你面对的客户,发掘并为他的一切需求提供你的专业服务。
(3)通道业务的兴起和交易型投行的提出:相信关注国内市场的朋友们都会关注到2012年券商资管的规模是如何像火箭一样飞升的,但如同信托规模的提升一样,绝大部分只是充当了银行资金和地方融资项目的通道,通道费用也由百分之一迅速降到了万分之五的级别。这和券商自身的承销业务一样都可以理解为通道业务,都是跑马圈地的典型表现,难以持续。因此国内迅速风靡了交易型投行的概念,核心就是动用自己的资本金来为优质的客户和项目投资,或者与客户一同投资,用投资回报率来代替原来的通道收益。
(4)行业杠杆的提升:国内固定收益类投资市场做的事情就像美国在2000年到2007年做的事情一样,那就是通过提升杠杆增加套利交易带来的利润水平,只不过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更为简单而已。这不是投行这一特定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金融市场乃至于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的问题。
上面4点中的每一点如果展开说的话都会是一篇不短的文章,但是考虑到我写这个的目的,我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在国内券商工作的情况。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券商尽管身披投行业务和高利润率的光环,但是在国内的金融市场上来说还只是一股弱小的力量,在市场当中的能量和地位是不能跟银行类机构同日而语的,并且靠天吃饭的特征非常明显。这个“天”指的就是政策的导向性和市场的格局。就如同股票承销业务的兴衰、债券市场的盛夏寒冬一样,证券业的市场总是“但见新人笑,谁闻旧人哭”的,各类产品总是轮番登台,但又难以延续辉煌。从跟我们更为贴近的角度——工资和奖金来看,券商的薪资水平整体是在金融行业中独占鳌头的,但是波动比较大。2006年前后一个做投行业务的大学毕业生年终奖都能达到5、60万,但是现在即使VP也只能靠基本工资过活。近两年做债券的奖金又是让人眼红,但是即将到来的债市寒冬也预示着也许又要回到蛰伏的那些年景。所以,如果想来券商挣高工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市场的轮动中能看准业务方向,或者在市场青睐你之前能熬得住。
在债券走下神坛之后,市场上也在纷纷预测哪些产品又会成为下一个接棒者,我罗列一些市场公认的朝阳业务给大家参考一下:并购业务、非标准(私募)债权融资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量化投资。针对这些业务的前景,我没法作出评价,并且我认为即使是比我有更深刻阅历的人也很难预计,这个市场是被政策的调整高度影响的市场,在市场中默默耕耘的众生们是难以预测未来的。
但因为这是量化版,在这里搞量化的朋友也是最多,我就量化多说两句我知道的信息。目前国内大型和大中型券商大多设立了量化部门,并且从海外吸收了一小部分有过从业经验的人才,开始应用国内有限的几样风险对冲工具进行投资实践。这个趋势是从大概两年前开始的,短短的两年时间能够看到国内券商管理者们对于量化投资中国应用的从希望到失望之情,从这些精英们的奖金水平上也能看的出来。目前,国内机构的领导们对于量化投资的普遍心理是“不看好短期发展、不放弃长期布局”。人才的需求仍然是有的,但是短期内不会很大,在市场上能做的事情少,难以取得能够赢取高额奖金的业绩。至于长期的发展,相信没有太多人会持有怀疑的态度,但问题就是这一个等待的期间有多长了。
5、信托公司、资管公司、私募基金之所以把这三类放在一起说绝对没有轻视的意思,毕竟国内信托的体量已经超过保险跃居第二位,只是从业务的特点和在市场格局中的角色来说我认为他们还是有相似性的。信托、资管作为近一年国内炒的非常热的题材,无论从对眼球的吸引还是实际的托管量数据,都已经攀升到市场中举足轻重的位置,并且近一年这两类公司也是对人才引进力度最大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规模的飞速增长相当大的比例得益于银行资产出表需要,也就是目前炒的火热的银行同业业务操作模式。我们在前面综述中说过,银行为了规避监管需要拉其他同业机构来做个通道结构。在这种模式下,资产和资金都是银行提供的,信托公司(资管公司)在中间只不过做了一个信托结构,收取万分之几的通道费用。这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特色情况,不会成为市场的常态。如果你看一下从2013年5月开始至今的市场统计数据,就会发现在监管层规范这类业务之后,这两种产品的市场托管量已经不见了往日高速增长的踪迹。因此,只凭借研究报告中看到的市场体量数据而对信托和资管产生美好憧憬的朋友还是应该更多的了解一下业务情况,因为单纯的通道业务不只不会有很高的薪水,并且也无法持续积累最为宝贵的市场资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抛掉这些通道业务之后,信托结构和资产管理计划结构从产品结构和相应的法律支持来讲还是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是存贷款结构、票据结构、保险产品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加上市场需求是天然分层的,银行贷款、公开流通票据覆盖不到的市场层级正是信托结构和资管结构大有所为的领域,这两类业务必然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再考虑到相对应的法律框架还不完善、市场机制还没有成熟,如果能够进入一家踏踏实实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信托公司或者资管公司,是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版图中找到立足之地的。
最后来说一下私募基金,不同于我在国外的朋友们的普遍印象,我看到的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很多是没有很高很稳定的薪酬待遇的。固然私募基金有着投资利润率高的优势,但是国内的私募基金多如牛毛,如果带头人没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是很难找到高收益的投资项目的和低成本的资金的。因此,选择私募基金的时候,了解一下带头人是从什么位置上下水的是很有必要的。多说一点,我知道的私募基金的朋友偶尔会和自己的同事一起筹钱去认购自己公司发行产品的次级部分来获取20%以上的年收益率,因为自己对项目的实际风险知根知底,因此风险是可以控制的。这种变相的福利也是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收入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初来美国,这边的朋友跟我分享很多,受益匪浅。为做报答,我也把个人看到的近期中国市场调整中的一些就业机会和善意提醒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要本着介绍工作机会的核心思想,所以对市场和业务的介绍并没有展开,也没有提到具体的公司名称。如果大家有神马想要交流或者拍砖的,非常欢迎。
发信人: huhumalu (huhumalu), 信区: Quant
标 题: 国内金融民工扯扯近期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工作机会(边发边写)
关键字: 金融,固定收益,改革,工作机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22 11:42:54 2013, 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