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整合与产品升级主导血液制品产业
(2010-08-11 07:59:48)
标签:
凝血因子血液制品行业中国健康 |
来源:凤凰网 2010年8月11日
得益于产品安全性提高、技术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2005年来血液制品全球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较高景气状态,08年市场总规模约69亿美元(如包含重组药物可达105亿美元),供给与需求呈双增长,需求增长略快于供给。目前血液制品主要市场仍为美国和欧洲,但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年的进口成为白蛋白和凝血因子VIII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按销售金额计,免疫球蛋白(主要为静丙)和凝血因子(含重组药物)仍然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龄人口(特别是经济负担能力较强的一线城市的老龄人口)与日俱增。在术后或免疫低下情况下需要使用血液制品的患者将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潜在的献浆员(目前主要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数量却无法相应增长,这样的人口结构将给血液制品行业带来长期利好。
由于血液制品价格较高,且多类病患(如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患者、血友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因此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疗体系对血液制品的包销比例将直接影响血液制品的消费量。目前主流血液制品产品虽然列入医保,但均为乙类医保或地方医保,患者自付比例较高,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包销比例的提高将为相关产品的销售提供有力支持。
由于产品供不应求,血液制品终端消费者议价能力低,因而目前各家企业竞争的重点仍然集中在扩充产能上,而又因为目前血浆仍是血液制品的唯一主要原料,国家规定浆站与企业采取“一对一”的关系,这就使得控制更多浆站成为了企业追逐的目标,收购费用也从最早的百万元级涨到千万元级,华兰生物[50.58
1.67%]为获得在献浆潜力巨大的重庆地区的采浆权,以4360万元收购重庆益拓全部资产,而2008年卫生部《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出台后,华兰、莱士等一批有能力生产6种以上血液制品的一线企业也凭借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积极新建浆站,扩大投浆量。
与国际上产业发展趋势相同,国内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仍明显偏低,国内一线企业年投浆量一般在300-500吨,与国外血液制品巨头1200吨的门槛相去甚远,企业间的兼并整合仍有很大空间。
目前我国血液制品公司按规模和产品种类大体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以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天坛生物(中国生物)、中国生物制品(NASDAQ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第二类主要是拥有4-10家浆站,产品线较为单一,但在所在区域拥有浆源垄断优势的企业;第三类的十余家企业则在产品线和浆站方面都不具优势。
由于卫生部规定,产品数量在6种以下的中小企业不能新建浆站,所以可以预计,第一类公司将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和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的资金优势继续扩张,而由于浆站在一个地区的垄断性(同一地区不得建设2座浆站,不得跨界采浆),目前可供新设浆站的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越来越少,因此那些产品结构单一旦拥有浆站的2、3线企业将成为被收购的重点,而其余品种和浆站均不占优势的3线企业将逐步被淘汰出局。
从企业产品情况来看,近些年国内的静丙和凝血因子无论是批签发量增幅还是单价增幅都超过人血白蛋白,显示国内市场正在经历从白蛋白为主到静丙和凝血因子为主的市场转变。参考国外企业静丙和凝血因子对公司利润贡献最大的情况,我们认为,静丙和凝血因子在未来国内企业营收及利润中所占比例也将会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这两类产品占比较高的企业将会受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