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 |
中日传奇之方正恩仇(四)
李牧
中华以德抱怨 收留妇女儿童
据战后中国官方统计,方正被遗弃日本妇女儿童4500人。这个遗弃概念比较复杂,但也比较简单:
一个家庭,有四个孩子,两个大的能领走,两个小的,一个三岁,一个在襁褓之中。实在照管不过来,一狠心,就把这抱着的领着的,直接扔路边了。
一大堆人,一起往前走。体弱走不动的,慢慢掉队。
你拉我扯的一帮“开拓团”,战乱中东奔西跑数日,散伙了好几个。跟不上也就再跟不上了。
大批被遗弃者,有的自生自灭于路旁。有的辗转仍然回到日本。但此处说的4500人,概念是当时没死,短期也没回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方正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遇:被善良的中国农民收留。这种收留基本是两大类,一类是年轻女性,获得中国人的庇护,做了中国媳妇。二类是婴幼儿,被中国家庭收为养子养女。
收留的情况,更多来自一种自然选择。老弱者在颠沛流离中淘汰掉了。成年男性已经入伍。比较年长的孩子,一般家里人要尽力带走。而中国农民的收留,也要考虑到一些具体情况,谁也不会请个活爹回家供起来。
中国农民当时的境遇也并不好。但他们对待收留者,至少做到了底线:对待养子养女,不比自己的孩子更差。如果吃不饱饭,大家一齐挨饿。如果亲生孩子有上学的机会,那么弃婴绝对会享受相同待遇。对待日本女人,不比中国女人差。东北男人有打老婆的习惯,但不会因为老婆是拣来的就多打一顿或两顿。考虑到方正是个小县,1941年人口7万5千人,那么收容日本遗孤和成年女性的数量,当为惊人。当然方正周边县市,包括整个东北大地、中华厚土,都有这种收留,只是没有方正集中。
被收留的弃民很快本土化了。日本女性原本吃苦耐劳,而被收留的成年女性又都是出自农民家庭,所以她们能胜任自己的角色——这些绝望中的人获得重生的机会,是非常懂得感恩的。而弃婴的本土化,更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成年后,他们返回日本,经历了又一次痛苦的移民甚至成了日本一大社会问题,这是另一个历史教训了。
一个又一个人间传奇诞生了。
我家族长辈有五十年代中期读哈尔滨的东北农学院(现名东北农业大学),后来在哈尔滨的政府农业部门工作。她的同学同事中有一个丁阿姨,是一个日本弃婴,未满周岁被中国阿城农民收留。养父母家孩子多,吃不饱穿不暖,睡觉时挤在炕梢,冰得遗尿——东北的火炕很有讲究,炕头是烧火这头儿,非常暖和。炕尾是供暖末梢,一般烧不热。打火炕是农村的技术活儿,笨蛋打的炕,炕头也烧不热。高手打的炕,用一点点柴,就能让你睡得盖不住被。总得有人睡炕梢。
虽然条件不好,幸运的丁阿姨居然一步步念到了大学。她的身世,很早就透露出来,周围的同学朋友多知道她的背景。温厚的东北民众,不仅没有在政治和生活上歧视她,反而给了这个孤女很多关照。她后来嫁给一个男同学。从反右到文革,中华大地经历了无数风波,丁阿姨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背景多吃苦或少吃苦。这个一句日语不会说的日本遗孤,根本就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离开中国。
李牧署名文章版权归原作者,保留全部权利。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李牧
中华以德抱怨
据战后中国官方统计,方正被遗弃日本妇女儿童4500人。这个遗弃概念比较复杂,但也比较简单:
一个家庭,有四个孩子,两个大的能领走,两个小的,一个三岁,一个在襁褓之中。实在照管不过来,一狠心,就把这抱着的领着的,直接扔路边了。
一大堆人,一起往前走。体弱走不动的,慢慢掉队。
你拉我扯的一帮“开拓团”,战乱中东奔西跑数日,散伙了好几个。跟不上也就再跟不上了。
大批被遗弃者,有的自生自灭于路旁。有的辗转仍然回到日本。但此处说的4500人,概念是当时没死,短期也没回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方正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遇:被善良的中国农民收留。这种收留基本是两大类,一类是年轻女性,获得中国人的庇护,做了中国媳妇。二类是婴幼儿,被中国家庭收为养子养女。
收留的情况,更多来自一种自然选择。老弱者在颠沛流离中淘汰掉了。成年男性已经入伍。比较年长的孩子,一般家里人要尽力带走。而中国农民的收留,也要考虑到一些具体情况,谁也不会请个活爹回家供起来。
中国农民当时的境遇也并不好。但他们对待收留者,至少做到了底线:对待养子养女,不比自己的孩子更差。如果吃不饱饭,大家一齐挨饿。如果亲生孩子有上学的机会,那么弃婴绝对会享受相同待遇。对待日本女人,不比中国女人差。东北男人有打老婆的习惯,但不会因为老婆是拣来的就多打一顿或两顿。考虑到方正是个小县,1941年人口7万5千人,那么收容日本遗孤和成年女性的数量,当为惊人。当然方正周边县市,包括整个东北大地、中华厚土,都有这种收留,只是没有方正集中。
被收留的弃民很快本土化了。日本女性原本吃苦耐劳,而被收留的成年女性又都是出自农民家庭,所以她们能胜任自己的角色——这些绝望中的人获得重生的机会,是非常懂得感恩的。而弃婴的本土化,更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成年后,他们返回日本,经历了又一次痛苦的移民甚至成了日本一大社会问题,这是另一个历史教训了。
一个又一个人间传奇诞生了。
我家族长辈有五十年代中期读哈尔滨的东北农学院(现名东北农业大学),后来在哈尔滨的政府农业部门工作。她的同学同事中有一个丁阿姨,是一个日本弃婴,未满周岁被中国阿城农民收留。养父母家孩子多,吃不饱穿不暖,睡觉时挤在炕梢,冰得遗尿——东北的火炕很有讲究,炕头是烧火这头儿,非常暖和。炕尾是供暖末梢,一般烧不热。打火炕是农村的技术活儿,笨蛋打的炕,炕头也烧不热。高手打的炕,用一点点柴,就能让你睡得盖不住被。总得有人睡炕梢。
虽然条件不好,幸运的丁阿姨居然一步步念到了大学。她的身世,很早就透露出来,周围的同学朋友多知道她的背景。温厚的东北民众,不仅没有在政治和生活上歧视她,反而给了这个孤女很多关照。她后来嫁给一个男同学。从反右到文革,中华大地经历了无数风波,丁阿姨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背景多吃苦或少吃苦。这个一句日语不会说的日本遗孤,根本就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离开中国。
前一篇:今天的中国应该拒绝富士康
后一篇:人均产值3千万奇迹与行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