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徐州沛县城的晓明楼,始建于1920年代,是法国传教士建设的一座教会学校,因此是徐州难得的一处西洋建筑遗址。余一直心向往之。
2018年7月30日,余至沛县某工地验收,站在高层住宅之上,无意间向下望去,突然发现围墙外面黛色的屋顶,飞檐翘角,各显峥嵘。在诸多平淡无奇的房屋之中,显得分外突出。这一定是一组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一瞬间我想到晓明楼。于是询问工地上的管理人员,他们肯定了我的想法。更加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因为施工中需要协调周边的环境,他们和晓明楼所在的沛县初级中学很熟悉,可以安排我进入校园参观。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就有了我与晓明楼的亲密接触。
晓明楼所在本是一座教会学校,现在依然是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门墙上镌刻着办学理念:“立足于学生今天,着眼于学生未来,学生不仅要成就自己,更要有益于他人与社会。”这和晓明教会学校“成己成物”的信条一脉相承。

晓明楼最早是天主教堂,建于1907年。教堂建成后,在其旁边又建教会学校,取名“晓明教会学校”。今人把这一系列建筑统称晓明楼。这里原有教堂、教室和神职人员楼,现神职人员楼、七间教室和四间办公室仍然保留,教堂已于1972年拆除。
一字形的建筑应是教室和办公室。双坡仰瓦屋面,中间三间屋顶较高,前有披檐,月台宏广。正面三座拱门,重点凸出。月台前置一对石狮。确有中西合璧之美。
主室。
垂脊,脊端陡直翘起。
戗脊小兽。
三角砖抽屉式檐口飞砖。

檐口飞砖。
檐口飞砖,其实就是叠涩砖制牛腿,有些夸张,却给人以稳定和坚固感。
梧桐遮天蔽日,彰显了这里的厚重历史。
东侧建筑即神职人员楼,西洋风格更加浓重。多折仰面青瓦屋顶,正脊、垂脊分明,脊端施小兽。窗为木制玻璃花窗,窗上披檐下用木斗栱。墙身转角用宽窄相间的隅石。
南立面做木斗拱。

披檐。

木制花窗,下层为地下室。
花窗。
石制台阶、门楣为砖券过梁。

外沿为拱廊。

外廊在每间施砖柱,以砖券相连。做工极为精细。
充满西洋风情的外廊道。
屋顶承重用木桁架。托住檩条和椽子。
方形砖柱四周抹角。
砖柱在柱头做石制牛腿,刻各色图案。

鸟。

鸟。

花。
寿。

花卉。

屋顶有高耸的烟囱,戗脊施小兽。
屋脊。

神职人员楼现为校史博物馆。

神职人员楼平面为曲尺形,半围合的空间植满绿色嘉木,葱茏荫郁,中有阡陌小路。 颇有园林的意趣。
周圈外廊的建筑在绿色的抚疏草木里步移景换。
外围回廊。

草木纵横舒,新燕入我庐。

银杏。

这棵树的名字叫花红。
欣闻苑中书声琅,乐见架上紫云堆。
晓明楼的省保碑就在园林之中,由一块大石制成,别具一格,卓尔不凡。

在学校操场的南端,还立着一块石碑。龙头龟趺,颇见高古。

碑首额书:万古流芳。

碑身两边浮雕图案,碑文为中华民国十三年立,三等金色奖章沛县县视学李镜甫先生教泽碑。
李镜甫先生,是沛县中学首任校长,原名李士郎,字镜甫。后改名李昭轩(1877-1955),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中秀才,二十五年补优廪生。光绪末,官费留学日本,卒业于日本实业学校。

碑首另一面在碑额处刻奖章,并有徐海道尹于书云的题字:成己成物。民国早期的徐海道比现在徐州市大得多,包括清时的徐州、海州二府,辖铜山、丰、沛、萧、砀山、邳、宿迁、睢宁、东海、灌云、沭阳、赣榆十二县。成己成物,意思是指的是自身有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出自《礼记·中庸》。

碑身两边是一幅歌颂李昭轩先生高风亮节、卓绩显功的小篆对联:端品立名儒林矜式,热心毅力教育规模。碑心是当时踊跃出资树立此碑的邑中乡贤们的名字,人数众多,字体较小,已难辨认。

基座龟背纹图案十分清晰鲜明。
龟头平伸向前,略有上翘。

碑侧阴刻浮雕生动细腻。
碑侧阴刻浮雕。

喜上眉梢。

石刻。

仙人、云彩。

荷花。
参观完沛县晓明楼,颇为感慨。历史如风卷云散,大浪淘沙,留下的皆有意义。看似偶然,却也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