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402113552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青岛山——远东的战场
(2021-03-24 20:16:46)
标签:
青岛山
炮台
杂谈
分类:
两山两圣人
青岛山以城市的名字命名,这本身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青岛山亦称京山,山高128米。清朝末年,守将章高元曾在山上设防,将兵营建在山的西南坡。德国占领青岛后,以德国首相名字命名此山,称“俾斯麦山”,并在山南建两座永久性炮台,即“俾斯麦炮台”。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德战争期间,此炮台曾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后德军因兵力不足被迫投降,将炮台炸毁,但钢制炮座和水泥炮室依然完好。青岛山对于近现代的青岛,是历史的见证者。
青岛山遗留下德国的炮台和水泥工事,在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山顶上,常常会见到黑色金属制成的出气口,就是德国地下工事的一部分。铺满乱石板的下面,其实是布局严密的兵营。这一块大平台,便是原德军俾斯麦南炮台旧址,配备有4门克虏伯榴弹炮,射程达9公里。
出气口的设计相当科学、合理,顶部有锥形的防雨罩。流线形的顶板便于排水,也减少连接处的应力突变。
带圆形钢盔状的观察口的转塔,可以360度旋转,以观察胶州湾进出船只和四周活动。
这转塔自重达6吨,连同框架总重160吨,可抵御当时最强的炮火攻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德战争,此炮台曾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青岛,日德二国兵戎相见。作为青岛的主人中国,却只能置身事外,作壁上观,如一只沉默的羔羊。何其悲哉!
地下工事出气口。
地下工事出气口。
曾经的森严壁垒,如今绿荫葱茏。风飒飒,木萧萧。林雀穿行,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便是和平安详的景象。
1984年,青岛市政府将青岛山辟建为山头公园,修建了游山小径和登山石阶路,盘环曲折通向山顶。全山规划为春、夏、秋、冬四个景区和一个登高眺望区,山麓处建有琉璃瓦覆顶的风景墙。
风景墙。
人文景观与自然风物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山亭极具特色。
北炮台处,现复制了一座克虏伯大炮,有效射程为12公里。
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德国战败,投降前将南北炮台自行炸毁,以免资敌。
克虏伯加农大炮。
方亭,建于游人走过的山路边。
在山的四周分别建成“知春”、“翠波”、“揽趣”、“梅友”4组景墙。
游完山顶,下山寻访炮台地下工事遗址。走在修复后的石板路上,徜徉山间的清风,心飞扬兮浩荡。
1891年6月14日,青岛建置。
1897年11月14日,发生胶州湾事件。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2年12月10日,青岛主权回归。
走过的每一段道路,都是历史在无声的诉说。那些漫不可信的往事就这样悠悠而来,沉重而遥远。
青岛山炮台旧址其实是展示南炮台的地下掩体工程。这掩体是采用开挖回填方式修筑而成,面积约1600平方米,三层立体结构。地面安装四门克虏伯榴弹炮。掩蔽体内,锅炉房、弹药库、测绘室、蓄水池、旋转瞭望塔等设施一应俱全,是吾国目前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战时期地下军事设施。从平面图上,吾人可清晰看出功能布置的全面性,完全超过了吾国二战时期的地下简易掩体。
滴水槽是预防下雨时,雨水侵蚀墙面。
通风窗可保证地下室内的空气清新。
入口为直通式,战时应可封堵掩蔽。
青岛山炮台遗址为德占时期军事设施,由南、北炮台和德军“青岛要塞”地下中心指挥部组成。
升级改造,暂停开放,缘悭一面。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青岛】观象山——气象万千
后一篇:
【青岛】鲁迅公园——临海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