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402113552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青岛】俾斯麦兵营旧址——化剑为犁
(2021-03-19 18:51:35)
标签:
俾斯麦兵营
青岛
杂谈
分类:
两山两圣人
青岛山脚下,现在是中国海洋大学。在1910年代,这里可不是安静的象牙塔。那时,这里戒备森严,德国人在此营建俾斯麦兵营。俾斯麦是当时德意志帝国首相,山上的炮台和山下的兵营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中国海洋大学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数次更名,最早是1924年成立的私立青岛大学,1932年更名为山东大学。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1959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方更名为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人生的经历也是曲折起伏。不同时期的遗址,都能在校园里略窥一斑。
大草坪上绿树如盖,密匝浓阴。有过杰出贡献的大师们的雕像被安置在这里。其中有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奠基人方宗熙先生。
我国物理海洋学开拓者、海洋科学教育先驱赫崇本教授。
草坪的东边是高地,枝叶扶疏、郁郁葱葱。拾阶而上,一座大楼被掩藏在密林之后。
此楼现在是水产馆,是水产生物学、渔业资源、捕捞学国家重点学科的科研基地。但在1903年,这是德国俾斯麦兵营。
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为5865平方米,属于德国新哥特式建筑。1914年后,为侵华日军兵营。1924年起,成为校舍。无奈在1937年再度被侵华日军占为兵营,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一度为美国兵营。1949年,重回归为大学校舍。在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中,几经浮沉。建筑的命运与功能亦随之更易。
花岗岩墙基,折坡屋面,正立面窗户很大,多为拱形。
阶梯式山墙、山花及新哥特式的装饰,为当时德国兵营建筑的通例。
花岗石嵌角、墙基与砖砌墙身相结合,形成建筑立面,为欧洲中世纪街市建筑的装饰格调。门窗为四圆心券,是当时青岛德式建筑的常用手法。
山墙上“品”字型排列圆窗。
漂亮的花岗岩拱券。
建筑基地的草地上,竖立青岛市文物单位保护碑。
俾斯麦兵营旧址,其实已是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块国保碑被安置在地质馆前,缘悭一面。
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四圆心券窗本是廊洞。
兵营蜕变为大学的水产馆,楼前竖立着莘莘学子们对母校的祝福。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是中国海大的校训,王蒙先生所题。
南山墙,原先的廊道也被玻璃窗挡住。
玻璃窗下护栏的尖拱券犹存,只是已被封堵。
南山墙上圆窗仅有一只,与西立面的三圆窗和而不同。
东立面相对更加朴素。
圆窗的山墙顶,本有盾牌状的德国国徽形状,现在有些部位还在,有些部位已经被白灰涂满。
四圆心拱圈间局部用科林斯式壁柱,壁柱施腰线。
尖拱栏板。
阶梯形山花作重点装饰,明显带有19世纪末期欧洲建筑的手法。
海大的四校门外是红岛路。在红岛路上,可看到更多当年建造的兵营。
屋顶上的阁楼窗和烟囱丰富了立面。
阁楼窗和烟囱。
俾斯麦兵营共有营房四座,是在炮兵营旧址“嵩武兵营”建筑。第一、二营房建于1903~1905年,第三、四营房建于1906~1909年。后来日本又建造的另外两座楼房兵营的外形、结构则较简单。
四校门从门柱别具一格的式样来看,也应是兵营时期的遗留。
绿树红瓦,碧海蓝天,是青岛不可遗忘的基调。
曾经的兵营,终于铸刀剑为犁锄,化干戈为玉帛,
成为优雅的象牙塔。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青岛】站在信号山上——三个蘑菇
后一篇:
【青岛】观象山——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