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2020-02-13 14:00:24)
标签:

司马光墓

忠清粹德

余庆禅院

元代铁钟

分类: 两山两圣人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宝元元年进士,世称涑水先生,宋哲宗时名相,谥温国公,谥号文正。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司马光与王安石是同朝称臣,后先为相,政见截然不同,互相掣肘。他们之间的高手较量,难分高下对错,都是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司马光一生,最为人称道的是两件事,分别在少年和成年时完成,一是儿时司马光砸缸,释放出缸里的落水同伴,“小儿击瓮”,流传千古;司马光所做的另一件事,便是著下宏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部历时十九年编撰的巨著,奠定了司马光个人的历史地位,后人可以把他和王安石分别在不同的领域提及。
       如今司马光的故乡,山西省夏县涑水乡,司马光家族墓地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墓园前的广场正中,竖立着司马光的立像,立像两旁,则是两幅故事雕像,司马光砸缸和著《资治通鉴》。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广场一侧尚有司马光墓碑楼,高大,巍峨,内有“司马温国公神道碑”一通。碑身厚硕高大,碑文介绍了司马光一生的成就。碑额“忠清粹德”由宋王哲宗亲笔;碑文为苏东坡书。堪为绝品。【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碑楼南面石制楹联:“粹德辉煌流涑水,清忠发越秀峨眉。”落款是“后学乔景山拜题”。横批:圣世文斗。乔景山是民国时期书法家。这幅对联其实说到三个人:一是宋哲宗,他题写了“忠清粹德”碑额,四字寓于联中;另外二人,涑水指司马光,峨眉指苏东坡。司马光去世时,苏东坡为翰林学士,撰写了神道碑文。说起来,司马光和苏东坡同为旧党,但共同点不多。他们最为人知的共同点应是同为王安石的政敌。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碑楼底部四周砖墙围护,上面是木制重阁。结构轻巧,斗栱柔媚。【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补间斜栱。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碑的基座是硕大的龟趺。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碑身镌刻翰林学土苏轼撰写神道碑文,碑文详述了司马光的一生及家世。全文共2760余字,是目前保存的苏轼碑文中字数最多的真迹,世称神品。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苏轼撰写神道碑文。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碑侧有后人“敬观”的题字。【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在司马光祠的杏花碑厅里,吾人可以一览苏轼奉敕撰文并书司马光神道碑的全貌。【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额上镌刻宋哲宗赵煦御篆的“忠清粹德之碑”六个大字。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鸣条冈司马光墓,其实是祠堂、墓地、余庆禅寺的组合。新修的司马温公祠门,为宫殿式三重檐琉璃屋顶,下辟一大二小券门。两旁八字墙。墙身为朱砂色。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国保碑嵌入墙壁内。保存至为完整的司马光墓是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从导游图可以看出,司马光家族墓地位于最左方;中间主轴线上是祠堂,祠堂由杏花碑厅和温公祠堂组成,皆宋金遗构;祠堂右边是余庆禅寺,是为保护司马光墓而特意营造的一座寺院,大佛殿内造型优美的佛像,皆是宋时原塑。佛寺再右是新建的涑水书院。【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山西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国保碑旁,立一座古朴的向上收分的八棱柱,下为莲瓣基座,上为仰覆莲花。像是拴马桩。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首先来到司马光墓地,墓门是新建的四柱三门牌楼式样。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这里其实是司马光的家族墓地,埋葬着司马家族数位先人,其中有司马光从父司马沂。司马沂的墓碑值得一道,是由王安石撰写墓表。这其实揭示了一个事实,王安石和司马光原本是相交颇深的挚友,司马沂的墓表正是司马光请王安石撰写,后来因为政治上的分歧,二人方才水火难容。正因为二人的党争之变,司马沂墓表也没有收录入《王荆公文集》,惟有石碑尚在,弥补史书的缺憾。【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司马沂墓碑为王安石撰文,雷简夫书丹,纯用柳体。此碑被誉为文书并茂。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墓道两边置石兽石人,依照墓主的生前地位,身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宰相,石刻的规格依然不大,不能和巩义的帝陵相提并论。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在墓前碰到一对老年夫妇,他们从运城到夏县,再到涑水,坐了三趟公车,辗转来到这里。在暮年,也许应该从心所愿。每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石羊。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石人文官,手持笏板,无须。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对面的翁仲头部已缺失,身形修长,线条间仍是大宋的风韵。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后背有衣带结。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忠诚的守墓人。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司马光墓,伟大的史学家就静静躺在这里。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正中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之墓。芳草萋萋,木叶苍翠。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拜谒完先贤墓茔,来到中路祠堂,杏花碑厅创建于金皇统九年(1148),由当时的园真和尚出私帑而建。内置苏轼撰文并书的司马光神道原碑。前文在介绍碑楼时已展示。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碑厅内尚有《重立温公神道碑记》,系金皇统年间,夏县县令王廷直镌刻。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金皇统九年《重立温公神道碑记》。至于为何重立温公神道碑,这依然和大宋朝反复不断的党争有关。元祐三年,宋哲宗为了表彰司马光的大节元勋,敕令翰林学士苏轼撰写神道碑文,并御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宋哲宗遂令将原碑推倒。信奉王安石的新党执政,自然就废弃司马光的一切印迹。这才有金朝皇统九年的重立神道碑。但吾人现在看到碑楼里的古碑,已经是明嘉靖三年的立碑。明朝御史朱实昌复镌苏文于碑上,立于旧龟趺,冠以旧额。这是现存碑楼里的石碑。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杏花碑后,是温公祠堂。面阔五间,明间较阔,次间、稍间渐窄,侧脚明显。系创建于金,增建于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县令李遵堂扩建。内供奉司马光四代五人彩塑坐像,已非古物。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两山卷棚顶厢房,分别题:崇贤。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仰德。现为司马光勤政、廉政轶事展厅。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温公祠堂,单檐悬山顶,前有走廊。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月台宽大。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灰瓦布顶,双层椽檐,斗栱为一跳四铺作。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斗栱惟柱头设,泥道重栱用影栱。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华栱足材,撩檐槫下施通长替木。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后学敬书:温公祠堂。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劄牵伸出成柱头斗栱衬方头。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殿内梁架四椽栿,四椽栿上施驼峰,托平梁。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稻瓣驼峰。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平梁上置合踏蜀柱。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扶脊木上有墨书题记。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正脊脊饰。【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垂脊。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山面悬鱼。【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温公祠堂右,是余庆禅院。【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余庆禅院,现存宋代大佛殿一座,古朴凝重,面阔五间,前有廊柱,单檐悬山顶。【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正脊脊心,大象太平。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正脊龙吻。【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匾:别有天地。【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斗栱疏朗,讹角方形栌斗,单跳四铺作。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讹角方形栌斗。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阑额、普柏枋。柱头斗栱,泥道重栱用影栱。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柱身向上收分。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殿内梁架为四椽栿,上置驼峰,驼峰上大斗托平梁,平面外有平槫、襻间、顺身串。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难能可贵的是,殿内彩塑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三世佛,文殊、普贤、十六罗汉、护法金刚,皆为宋代原状,造型经典生动。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佛像蓄有胡须。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菩萨璎珞庄严身。【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大佛殿前,赑屃上立着一座石碑,四周阴刻佛教图案。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图案里描绘着西天极乐世界的狂欢。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石刻。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石刻。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侧面。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石刻。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上为药师佛,下为释迦牟尼涅槃图。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石刻。【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石刻细部。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石刻以碑的形状,却遍刻图案。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大佛殿东立面。【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大佛殿北立面。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在大殿旁边,还有宋碑五通,明清碑十多通。这些碑文,详细记载了余庆禅寺的历史,是研究司马光墓的重要史料。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龙头碑首。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朱御史修复宋温国公司马先生碑祠记,明嘉靖二年。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明万历年碑首。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赑屃。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团龙。毕竟是位极人臣的宰相,这里龙的元素很多。
【运城】司马光墓——生前通鉴身后钟
       位于余庆禅院正殿廊下,尚悬挂着一口元代铁钟。通高64厘米,其中钟钮高12厘米,底径58厘米,铸工精美。铁钟为覆桶形六耳波状口式,钟钮为蒲牢形,呈倒U形匍伏于钟顶,制法为浅浮雕,较为细致。较平缓的覆钵圆顶,呈三角位置分布有3个天孔,天孔之间装饰有卷草纹。钟肩一周装饰双莲瓣纹,虽然起伏不大,但平和而圆润。钟体制式简单,仅以范缝将之分为三个平均的方形铭文区。其上边及两侧饰条纹以间隔,下部则饰绳索状弦纹一周。钟裙与钟耳上方对称部位饰花卉一朵,耳缺对称部位饰连枝叶纹,沿钟耳外侧依耳之波状起伏凹凸饰花朵乳钉纹一周。整个钟的造型为短粗桶状,协调匀称。
       铁钟上铭文大多锈蚀难辨。纪年部分可辨出为“解州夏县司马温公墓余庆禅院,僧长宿、志心……延祐五年月日”等。元朝延祐五年即公元1318年。作为元代铸钟遗存,十分珍贵。
       司马光墓,在历代文人墓保存十分完好,且文物种类繁多,价值不菲,堪为难得的古圣人之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