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2019-10-16 15:56:29)
标签:

浮山

野同岩

行窝

渡仙亭

分类: 白墙黑瓦与古道颜色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浮山位于安徽省枞阳县浮山镇。枞阳在近年划归铜陵,但它原属于安庆,宋至清代一直属于桐城县管辖。因此,浮山涌现在大批文人雅士,他们共同组成了桐城学派。浮山最高海拔165米,却号称为天下第一文山,这里是百科全书式人物方以智的诞生地,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文化名士皆和浮山有过渊源。浮山实在是不可忽略的一座山峰。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众多名士在此留下墨迹,形成蔚为壮观的摩崖石刻,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时值初春,草木苏醒,万物复兴,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夹岸花红柳绿,气淑风和。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油菜花已盛开,金黄一片,点缀绿野。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木牌楼是浮山的老山门,门楣上题:“江南会胜”。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导游图。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王步文革命遗址,是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王步文在1927年至1929年期间的活动地点。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雷公洞。【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雷公洞,又名半扇岩。明代书画家雷鲤曾修道、读书于此,因而得名。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洞内有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题记,说明雷公洞在宋代就已有人居住修行。题记中颇为风雅地留下一首诗:“穿石穷幽径,寻源事已周;古今无异路,只此是谁踪。”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洞前有石池,清波泛起涟漪。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经过南关,一边是竹林,一边是崖石。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这里是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壶天别业是雷鲤手书。【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壁上刻一首《记游》,署名半窗鲤。雷鲤,号半窗。显然这正是雷鲤的诗作。“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最后两句想象奇谲,令人回味叫绝。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一足可尊。这里“一”字的写法是“弌”,属于楚篆体,是宋代比较流行的写法。此书为宋代詹度所题,时间为宣和年间。【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石柱的另一面为明隆庆三年所书“洞天石柱”,将浮山的文化支撑到今天。【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天地枢机”,为康熙年间刻字。有一幅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系翁同龢题。【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文化的力量有时是巨大的,看似柔弱却一柱擎天。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龙虎关、非人间、天生月窟。更像是种发自内心的膜拜。“龙虎关”系宋代诗人钱元鼎题。其余为清代书法。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浩笑廊”,为明代国学大师钱元善题。“我与浮山旧主宾,宦游常忆四时春。回来山色青依旧,却笑山翁两鬓星。”随意录下的一首诗,都是极具禅意,可见浮山一带文气之盛。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沿廊有竹堪留字,裂石成岩即可登。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洞关,系明代隆庆三年周仰南题。穿云径,秦酌垒题。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岩洞摩崖石刻长廊,蜿蜒转承,流转之间,各式书法交相展示,饱享艺术盛宴。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枕流岩下的一条终年不绝的涧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野趣横溢,陡壁之上有明学者赵寿祖题刻的“枕流岩”和明书法家强存仁亲书的“九带遗踪”等大字。明代提倡大字,字少势大,这和当时的风尚有关。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九带遗踪之旁,还有一幅横榜:日月长,是清代康熙年间朱作鼎的手笔。朱作鼎被称为浮山和尚,出身绿林豪侠,能飞檐走壁。少时家贫,常与富豪为敌。他练就一身的硬功,深夜飞入富豪之家,窃取金银财宝,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也是传奇人物。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明学者赵寿祖题刻的“枕流岩”。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洞天福地”是民国时期张淦的书法,书者时为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左下是民国汪瀚西题:“讲学洞”。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这条摩崖石刻长廊洞洞相连,直抵会圣寺,因此今人称之“会圣摩崖石刻长廊”。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陆子岩”是洒脱的行书,有宋代的舒卷之气。落款为山阴陆元钧书。陆元钧是大诗人陆游之父,宣和年间,陆元钧与友人来浮山揽胜,留下墨宝。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下面的“风云际会”题刻,说的是明代嘉靖丁巳年间文人的一次猎游。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夏希道游金谷诸岩,回书此石壁。婿李柔中、男琮、侄珂侍行。夏希道何许人也?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曾有大作《邑令夏希道繁昌县兴造记》,夏希道名列题目之中。夏希道任繁昌县令六年,把一个众人眼中的“陋县”改造成为行旅之人争相往来的地方,曾巩称赞他为能吏。南宋陆游来游繁昌,但见“风日清美,波平如席,白云青嶂,相远映带。”亦有夏希道之功乎?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宋庆历六年(1046)秋,郑州高僧远禄公来浮山讲佛,一代文宗欧阳修慕名而来与远禄对弈,远禄连胜数局后,即以棋理解说佛教,阐明佛法,欧阳修大为折服,故明官员于若瀛在会圣岩内题刻“因棋说法”4个字,以记其事。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摩崖石刻长廊。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一边是茂林修竹,一边是绝壁摩崖。一边是自然风物,一边是历代文化。徜徉其中,如饮佳肴。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在明朝,江南当指江南行省,行政范围为今天的江苏、安徽二省。江南所有的胜迹皆荟萃浮山,这“江南会胜”四字可谓道尽浮山风流。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摩崖长廊的尽头,便是会圣寺。会圣古刹始建于晋梁,几度毁建,现寺为1985年重建。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山门由赵朴初题墨,石阶陡峻,苍然峻巍。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会圣寺内有浮山佛教开山始祖远禄公塔。他与欧阳修的因棋说法,唤醒的不仅是一代文宗。直至今日依然让人回味。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左右有联:“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系郎目禅师所题,概括了远禄公一生的事迹。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塔檐阳雕斗栱,塔盖侧面刻梅花。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会圣岩系北宋祠部郎中田裴题,岩下依洞开室,奉祀佛祖。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会圣岩是远禄公和欧阳修相会的地方。会圣岩后是一条陡峭的指月路。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指月路上有一块巨石,名指月石,是明代高僧清隐法师所题。古时石上有亭翼然。传说清代大学士、桐城大家张英多次坐在此石上,新月初上之时,遥望星空。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再向前行,是五云岩,有一条复道廊壁。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外壁上有一处显眼的炮洞,传说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浮山大战时,架设土炮在此。因此五云岩又名朱元璋炮台。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复道廊。落款为“唐英阶命男礼心题”。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五云洞上有两块大字石碑。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第一块是“三侯继美”。赞美的是桐城县三位县令,“有德于民,有功于浮山”。“三侯继美”笔力挺拔,作者不详。【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三侯继美。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第二处石刻是“阮集之读书处”。明代戏剧家阮大铖,少年时曾在这里隐居读书。阮大铖在明末首鼠两端,为人反复,先后依附东林党、魏忠贤,崇祯朝以附逆罪去职。毅宗殉国后在南明身居高位,不思进取。南京城破后又委身清廷,为世人唾弃。
       阮大铖大概生于枞阳,明代属桐城县。祖籍怀宁。在古代,士人常以祖籍表明出生,因此一般的书籍上会称阮大铖是怀宁人氏。但因为他不光彩的生平,毫无气节,为后人不齿。以至怀宁、枞阳两地,皆鲜少提及他。浮山上保留“阮集之读书处”石刻,令人百感交集。
       作为喜爱古建园林者,必读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开卷之时,却不得不面对阮大铖作的序言《冶叙》。序言的末尾写道:“崇祯甲戌清和届期,园列敷荣,好鸟如友,遂援笔其下。”今译就是:“崇祯七年四月,园林草木繁盛,鸟鸣不绝如我好友,于是提笔写下这篇序”。这样的文笔,淡雅如菊,谁又能把它和他的生平联系起来呢?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三宝塔位于山林深处,为明代石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年,由朗目本智禅师营造,为众僧藏骨之塔。塔七层,高七米,中空。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塔铭“三宝塔”,刚劲有力,为朗目本智所书。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浮山之巅为妙高峰,海拔165米,峰顶为2011年重建的望江阁,也称文昌阁。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登高四望,但见群山环绕,碧野田畴,景色如画,文气四溢。浮山孕育了明清时期的“方氏学派”,铁骨铮铮左光斗,和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首的桐城学派。纵观古今,以一县城命名的学派,前无古人,绝无仅有,令人叹服。【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烟波浩渺,氤氲满怀。【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亭者,停也。且停下匆忙的脚步,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浮山的幽奥之处,尚有金谷禅寺、滴水洞、紫霞关等诸风景,因脚力所限而放弃。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浮山之上有天池,积水不溢,久旱不涸,白云倒映其中,如梦幻泡影,如雾如电,自带禅意。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回首妙高峰,又隔数重山。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公元2003年,开传大师墓塔。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游仙径,系钱元鼎草书,位于百步梯的侧壁。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张公岩,是宋代张同之学道的所在。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张同之是谁?大概很多人说不清楚,但他的父亲却是大名鼎鼎,那就是南宋著名的主战派词人张孝祥。【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洞内有一眼古井,四季不枯,有神泉之誉。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张公洞下,山花烂漫,春意盎然。一片桃红之中,有一座古拙的四柱方亭。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方亭名渡仙亭,本有木构攒尖屋顶,已消逝在时间的洪流里,维余石柱石梁相互支撑。石头刻着对联。“借来响碟成三笑,且喜流泉迈九夷。”汪卧云撰写。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钵按春江朝泛水,琴横秋月夜谈天。”清代沛水文士陈理之撰写。【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洞里有天藏日月,心中如水渡春秋。”汪卧云撰写。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横梁上有题记:“嘉庆十六年岁在辛未”,清嘉庆十六年(1811),慧莲高僧在这里铸锡建起渡仙亭。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立柱上是汪卧云题写的对联:“重楼空谷里,高阁太虚间。”横梁上还有慧莲的自题诗:“空亭一色足希夷,天水云瓶世未知。清福人间乐自永, 是谁解带觉来迟。”意境渐高。【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渡仙亭旁,用长条石砌成的是渡仙桥,渡仙桥下很深,有石阶通达。【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渡仙桥下,深邃幽谧。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观音岩在渡仙亭的前面,岩前石壁洞开而成圆门,门旁有联。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联曰:“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为清人黄文炳撰刻。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别有天”,清康熙年间陈三辰题。【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观音岩,是大明万历十九年题写的大字。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观音岩西壁,有一小洞,名总岩。总岩上有明代钱元鼎石刻:“浮山会景”。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石史”一联更妙,为清嘉庆丁丑年(1817)。似乎寓意着浮山是一篇石头凝固的历史。【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碧云岩,怪石嶙峋,如林如戟;岩壑秀美,石胜洞奇。【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洞名三字,为张同之手迹。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洞内有壁立住持圆湛清禅师之塔。【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洗墨池,石溪地涌,浮空光荡。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洗墨池系清咸丰元年僧超仁题记。文人之墨,山水之池,天人合一。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烂柯亭,立于烂柯石上。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烂柯石上,有一副棋盘,相传两位仙人在此下棋,有一樵童在旁观看。等一棋结束,发现斧已朽烂,原来世间已过千年。唐朝诗人孟郊在上面刻“烂柯石”三字,并作了一首诗,诗曰:“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双棋未变局,万物了皆空”。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雪浪岩岩高20米,岩壁起伏不平,其色赤黑相间,如雪浪翻滚。高僧三槐法师题名为“雪浪岩”,并自称雪浪和尚。雪浪岩面经雨水长期淋蚀形成大量黑褐相间的条纹,如同雪浪铺天而下,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野同岩,由方以智祖父方大镇题名。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方大镇是明万历进士,官至大理寺左少卿。天启甲子年(1624),明朝阉党当道,方大镇出使四川,卜之于《易》,得“同人于野”卦辞,遂辞官归里,隐居浮山。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野同岩。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行窝意为浮山是名士隐居之所。此石刻位于雪浪岩前,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字潜夫)晚间梦见北宋名士邵雍于雪浪岩前种松,次日即命方以智题刻“行窝”二字。吾人在落款处可见端倪:方潜夫氏命子智书。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野同岩面朝树林平旷,田园村庄。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文人雅士,田夫野老,在这样的悠远境地,已经难分彼此。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浮山,神秘安详,一派桃源风光,绿树披纷,宛若阆苑仙葩。
【枞阳】浮山——桐城派发祥地
        浮山,天下第一文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