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的一面为捐助人的题名和数目。碑盖为悬山屋脊,隐刻出瓦当滴水。
清康熙五十八年“万古流芳”圆头碑。

碑面刻字:十方檀越。十方檀越就是所有信徒的意思,它的周围刻满姓名。

另外一侧还有一座瘦长的古碑,龙首龟趺。

体型修长而优雅。

碑额题:重修观音寺记。这是另外一块“重修观音寺记”碑。

从碑文可知,该碑立于大明正德八年,因此人称“正德碑”。正德碑记载“至于唐代宗时,大历年间肇建其刹,及宋、金、辽、元以来迄于大明,圣天子雍熙泰和之世,遍于九垓,棋分星布而已。”
文中认为观音寺的“肇建”是在“大历年间”。这样的说法,与前面介绍的“嘉靖碑”颇有出入。

龟趺基座。
两棵古柏,两座明碑。观音殿居中,正德碑中尊称“观音寺”因托为寺。所以,观音殿应是该寺院的主殿。
观音殿现为一座朴素的三间硬山瓦屋,青石为基,青砖到顶。殿前的两棵古柏则令人惊叹,古老苍劲。分别是茶柏、烟柏,参天摩空。

观音殿两侧为配殿。

观音殿窗槛墙下的一座明代万历二十七年的古碑对建寺问题又提出新的说法,这块碑撰文者是“钦差总督粮储南京户部右侍郎,前奉勅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邑人周继”。开篇是:“按山东通志所载,省会东南九十里是为柳铺。柳铺东南五里许有九塔寺在焉。乃唐尉迟敬德所造。”
认为观音寺建于初唐之际。
观音殿已不复旧观,但殿前遗落的古老石作尚在,历经风雨剥蚀,黯淡了时光。

小小的观音殿普通得如一间民房,据说这是一九七七年维修后的结果。

历经沧桑的观音寺,殿、塔、碑、树。

离开九顶塔,东侧有石阶,登山而上,可见近年开放的摩崖石窟。始建于大唐天宝年间,1997年封闭,2018年正式开放。

已知摩崖石窟有三处,目前对游人开放的似乎只有1号石窟。

关于灵鹫摩崖石刻的所见介绍很少,石窟种类较多,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三佛四菩萨。

佛头大多磨蚀难辨,从幸存不多的造像上,依然可见盛唐羊大为美的艺术风格。

三世佛。

一佛二菩萨。

一佛二菩萨。

手拄锡杖的菩萨。

从这座造像上的文字清晰可见凿于唐天宝年间。应是药师佛和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合成东方三圣。台下站立者应是十二神将夜叉,大概被文字碑遮挡了几位。

一佛二菩萨,佛手持锡杖,当是药师佛,是唐密的特征。

一坐佛二菩萨,半跏趺椅坐。

左窟坐佛结跏趺坐。右窟一佛二菩萨,半跏趺椅坐。

二坐佛三侍者。

左边菩萨有坐骑。右边佛善跏趺坐,即身体端坐于座上,两脚自然下垂。

1号石窟集中在这处山石上,反映了唐代佛像的丰富多彩和风姿媚骨,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展示。
1号石窟全景。

从石阶可继续攀岩而上至灵鹫山顶,却没有找到2号和3号石窟,大概还没有对外开放,处于封闭状态。

俯视九顶塔,又是一番感受。

塔顶为砖砌反叠涩,塔刹基座为方形须弥座,塔刹为覆莲座上置相轮。

九顶塔,就这样融化在树影山色之中。多少往事,被尘封在这里。天地日月,光阴轮回,不变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