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殿,但见照壁墙上题写:汉汤沐邑。沛县有“汉汤沐邑,明先世家”之美誉,因为它是高祖刘邦的故乡、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籍地。所谓“汤沐邑”,源于周代的制度,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后来演变为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
大殿两侧金柱间,赫然屹立四块石碑,第一块是沛县人民政府在一九九七年立的“歌风台记”碑。其余三块,则是不同时代拓刻的“大风歌”碑,一块汉碑,一块元碑,一块今碑。当然刻的字体皆一样,都是刘邦那雄浑昂扬的大风歌。

今碑当然最清晰,系1984年按元碑重新摹刻。除了少了藏在石缝里的历史信息,对于揣摩书法还是很好的。字体是悬针篆,浑圆有力,匀称优美。据《沛县志》和《徐州府志》记载,字为东汉蔡邕或曹喜所书。今人冯亦吾先生考证为西汉沛人文学家爰礼所书。诸说不一。今碑大风歌的内容完整,殊不知这里蕴含着文物工作者的心血。
对面立二碑,苍劲古朴,则为令人景仰的汉碑和元碑。

元碑系元代大德年间摹刻,字迹清晰,足可乱真,元碑阴有说明文字,可资研究者参考。
元碑现存碑文20字,竖排右起,共4行。第一行为“汉高祖皇帝”,第二行为“大风起兮云”,第三行为“加海内兮归”,第四行为“得猛士兮守”。下部遗失,所缺9字尚未发现。由此可见,1984年的甲子碑文补全了缺失的九字,大风歌得以完整呈现于世,这其中有今人的辛勤努力。
汉碑存在大半部,约为原碑四分之三,石质坚细,虽历两千年风雨剥蚀,文字仍清晰可辨。汉碑中间断裂,故用铁板箍着。后人根据元碑的存在,推断汉碑大约是元代断裂,于是元人再刻新碑,以免文物湮灭。汉碑仅剩下10余字,确是珍贵的历史记录。
呜呼!“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