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吻,龙身无宝剑插入固定。
正脊宝顶装饰琉璃制成的狮子驮宝瓶。

斗栱已显现出由构造到装饰的过渡。依然雄健。木材表面隐约可见各种花卉图案。
斗栱为双昂五铺作计心造,昂嘴和耍头刻出龙头和如意灵芝的图案,建筑正在向柔媚的装饰风格靠拢。
件殿内供奉佛祖。

最令人惊喜之处是殿内前檐的梁栿、斗栱皆明艳照人,布满传统的锦文彩画。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变迁,依然楚楚动人。

前檐斗栱。
隔架栱。
曾经一定是绚烂至极,如今在尘埃里收敛了光芒,却更加从容华丽。

后金柱前主梁上的彩画最为繁复。
描龙点金,色彩鲜明。

朱漆金琐,蟠龙翔集。

画面中还有人物故事,神仙传说。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龙马也被刻画在六椽栿上,惟妙惟肖。
山墙上的三角形空间则以墨画衬托,不喧宾夺主。墨画的内容则是高山流水下的岩穴高人,或纹枰手谈,或琴瑟相和。

处江湖之远,却又心怀庙堂之高。

山面为五花墙,博风板宽大。悬鱼惹草简明实用。

当心间为隔扇门,次间为槛窗。

恩公勤德之碑,立于元泰定四年(1327),记述金末元初,大明寺遭到战火毁坏,沦为废墟。时任住持总公及其徒克公、恩公,对大明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恢复重建。恩公在此基础上,增修扩建,使大明寺重换光彩。元仁宗潜邸覃怀时,曾驾临大明寺,并下旨保护寺院。碑文记载了这些事情。
碑文将大元朝极力夸赞一番:圣元开图,混一区宇,光被八极,道超三古。列圣继作,万物斯睹,大阐真风,化彼黔伍。东渐海表,西迈流沙,南荒北漠,无间迩遐。莲宫塔庙,交映辉华,即此赡部,无殊佛家。济源离宫,地曰轵城,太行北倚,天堑南横。……
这是一位大明寺住持的墓塔塔铭,字迹已经难辨。

恩公勤德之碑碑首已无,住持墓塔有铭无塔。

后院东厢为伽蓝殿,建于明成化六年,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形态灵动优美,原是供奉寺院护法神关公的地方。

前檐普柏枋高厚,上置单昂四铺作斗栱。

《故彦公戒师和尚塔》碑,刊刻于金正隆三年(1158),乡贡进士乐说撰文,邑人金汝砺书丹。碑为当时通慧禅院著名僧人彦公戒师和尚的墓塔铭,前为序文后附铭记,碑刻记载了彦戒师自幼在通慧禅院(大明寺的前身)拜师学习、讲经说法、传授弟子的生平事迹。该碑为揭示大明寺的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大量信息。文辞洗练,在末尾赞道:“伟哉彦公,洗心冰雪,学业弥崇,戒行超越,威仪堂堂,饰躬高洁,远离贪嗔,砺修操节,论议琅琅,无有出右。宜为人师,厥声罔究,沇水之阳,哀以送匶,名德垂芳,流传厥后。”
伽蓝殿南立一间卷棚小殿。

后院西厢是地藏殿,为清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

斗栱单昂四铺作计心造。

皇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三清行宫碑记》,是从别处移置过来的石碑。

经幢残件,仿佛述说着大明寺所经过的光荣岁月和累累伤痕,如今都是令人回味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