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2018-10-29 08:58:12)
标签:

奉仙观

玉皇殿

三清殿

荆梁观

分类: 大河上下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奉仙观是济源的又一处重要古迹,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唐代二鲁真人(鲁希言、鲁和光)和宋代贺兰栖曾在此修道。虽历经岁月风雨,依然保留有金、明、清建筑数座。山门为清代所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门楣横匾:“奉仙观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国保碑,奉仙观为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由简介可知,奉仙观现存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清)、玉皇殿(明)、三清殿(金)。其中价值最大者三清大殿,以荆木为梁,减柱营造。著名古建大师称之为“运思奇特、极为罕见”。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山门前置一对石鼓门枕,上蹲石狮,石质圆润光滑,雕刻工艺纯熟精湛,这是明代遗留的抱鼓石狮,弥足珍贵。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明代抱鼓石狮。【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正门两旁有东西掖门,分别楷书:“灵境”、“福区”。【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由导览图可知,现存奉仙观为二进院,中轴对称,宫殿样式。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进入山门,院落宽阔,前院正殿即玉皇殿,系明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殿顶正脊采用琉璃瓦饰,宝顶处为狮子驮宝瓶,脊侧堆塑花卉、龙凤等图案。色彩明艳,栩栩如生。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鸱吻龙身插宝剑,说明应该是明代中后期的产物。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前檐用抹角石柱,阑额、普柏枋齐全,斗栱为单昂四铺作。【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山墙处后檐斗栱,为单杪四铺作,泥道重栱。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室内无柱,梁架四椽栿。下压柱头斗栱,单杪托压跳。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柱头斗栱内拽为单杪四铺作,耍头为压跳,施翼型栱。补间铺作为足材单杪四铺作,耍头为麻叶头,施翼型栱。上置罗汉枋。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殿内正中供奉玉皇大帝。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山墙为五花墙,露出木梁架。博风板尺度较大,悬鱼惹草细长。为悬山建筑带来别致的风韵。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东配房。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西配房。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西配房北列一排石刻。系从不同乡野收集而来的古墓石刻。最右侧的石狮系唐代议大夫墓前之物。【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根据简介,此为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父亲墓道的石羊。【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清代道光皇帝封征台湾回大陆的马济胜为“震威将军”的墓道石翁仲。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石翁仲。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石翁仲手持笏板或仙果,面容安详温顺。颌下胡须三绺或五绺,飘逸洒脱。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体型健壮,衣着上云纹清晰。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后院前部有六角碑亭一座,琉璃瓦攒尖顶。内置六角石碑一方。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此亭内石碑为立于唐垂拱元年(685)的太上老君石像碑。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称赞此碑:“文章宏瞻,书法遒美,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碑亭制作精良,下为碑首。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碑首雕六龙盘顶,近似半圆。碑铭为:“大唐太上老君石像”。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碑首背面中间刻道像三尊,为老子端坐莲花盘上,两边侍童站立。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碑文由李审撰文,沮渠智烈书丹,赵文素镌刻,由洛阳居住的李姓二百余人出资树立,为奉仙观落成祝贺。字迹漫漶,大意为称颂大唐盛世,尊崇老子功德。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碑亭亭内转角斗栱,层叠交错,梁枋转换自如。【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西配房皆是面阔五间、前有廊道的单檐悬山瓦屋。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后院正殿即是著名的大清大殿,建于金代大定二十四年(1184),是吾国现存金代大木作中重要的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前檐中心三间为隔扇,两梢间为槛窗。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正脊两端为鸱尾。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前檐柱为石造抹角方形,质地朴实。柱头施阑额,无普柏枋。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柱头斗栱为单杪单下昂五铺作计心造。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首跳为瓜子重栱,上施罗汉枋,交互斗外有华头子,外挑为下昂承托令栱,承撩檐枋。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柱头斗栱,足材。栌斗上施泥道重栱,托柱头枋。外檐的斗栱构造十分合乎规制,有鲜明的早期木构风格,堪为原汁原味。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来到殿内,则令人眼界大开。但见内室空旷,殿内仅有后金柱两棵。这使得丁栿承担了一架梁椽的载荷,非常壮观。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西山墙边的丁栿用材自然,未经加工,端头下施压跳,五瓣卷杀。侧面有墨书题记:此梁上背后有日精,昔照耀如明,被奸徒盗去,现有灵迹存焉。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梁柱间榫卯结合,下施压跳。梁上墨书为:“荆木梁,荆根也,出于西北荆王。据此八里,宋代时贺兰採修”。贺兰指北宋道士贺兰栖真。荆王则是济源的一座村庄,至今尚存。柱上墨书:“枣木柱,枣根也。出于西乡枣林。据此十八里,宋代时贺兰採修”。枣林也是济源的一座村庄。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殿内西侧金柱,下为浅凸的覆盆柱础。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后檐柱头斗栱内拽,为单杪四铺作,压跳下刻蝉肚绰幕。泥道重栱上承柱头枋,枋上置散斗托压槽枋。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从这幅全景图可看出减柱造的梁架整体力学机构。后金柱支撑丁栿,丁栿上施蜀柱,蜀柱承托前方的四椽栿和后部的三椽栿传来的载荷,层层递进,直至屋顶的脊槫。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脊槫有叉手和蜀柱承托,传力至平梁。平梁由蜀柱再往下传递荷载。脊槫下,施襻间,加强整体屋架的稳定性。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三椽栿上由陀墩承二椽栿和下平槫,二椽栿上立蜀柱,托劄牵和中平槫。平槫间施托脚,下有襻间。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丁栿与蜀柱相交处施合加强。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前檐斗栱为双杪五铺作偷心造,泥道重栱上施柱头枋。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四椽栿压在柱头斗栱平昂尾上,补间斗栱下昂尾则伸至下平槫顺身串上,用搁架栱固定。【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昂尾搭置顺身串上。【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前檐斗栱内拽。【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此图可看出,柱头斗栱耍头伸至殿内,形成压跳,平昂伸至殿内为二跳斗栱。补间斗栱下昂则一直延伸至殿内下平槫下,顺身串上,用搁架栱固定,整体形成稳定的力学杠杆。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东山墙边丁栿侧面有墨书题记:此梁上背后有日精,昔照耀如明,被奸徒盗去,现有灵迹存焉。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梁上另外一段墨书题记为:“柿木梁,柿根也。出于北乡柿梹,距此八里,宋代时贺兰採修梹也是济源的一座村庄,至今尚存。柱上墨书为:“桑木柱,桑根也。出于南岭桑榆河,居此二十里,宋代贺兰採修。”
    由清代遗留下来的木牌可知,三清大殿里的两棵金柱和两根大丁栿分别由荆、柿、枣、桑四种木材制成。这是北宋时期的奉仙观住持道士贺兰栖真走遍济源四境寻得,被清晰记录在木牌上。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东边后金柱柱础浅刻莲花。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殿内后金柱伸至平梁下,平梁下置坐斗,上平槫下为单斗只替。金柱与平梁下部梁栿穿斗式连接。【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殿内空间疏朗,方砖墁地,光线充足。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大殿正中供奉太上老君。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走出三清大殿,东面砖墙铺地,上置铁钟一口。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走出三清殿看三清殿,又有不一样的壮美苍劲。博风板宽大,令人惊艳。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博风板由细长的木片用铁件密密麻麻地缝制而成,悬鱼惹草在其中有加劲之用。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山面巍峨,壮美,线条流畅,刚柔相济。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后院,碑亭与三清大殿,风格不一,算是不同时代留给后人的记忆。
【济源】奉仙观——福区灵境
         玉皇殿、碑亭与三清大殿,东西配房,形成开敞自由的院落。跨过无涯的时间,不同时代的建筑在此相会。建筑在无声地吟唱,那个未知的过往和明天。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