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2018-05-06 17:42:27)
标签:

外滩信号塔

外白渡桥

海关大楼

汇丰大楼

分类: 东方之明珠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上海外滩,是指黄浦江和苏州河交叉处的一片江堤岸滩。从1900年左右开始,这里由西洋列强陆续建成各式欧式建筑,以为商办之所或银行之地,形成极居欧陆风情的建筑群,它们和外滩的风景相互辉映,成为一方名胜。直至今日,上海外滩建筑群已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独特的美学价值享誉海内外。
    上海外滩的起点,一般定义从外白渡桥开始。外白渡桥位于黄浦江流入苏州河的河口,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桁架桥梁,它是上海近代工业化的象征,是上海的图腾之一。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外白渡桥建成于1908年。因位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故名之为“外”,至于白渡,有学者以为是无需付费、白白渡河的意思。因为如果坐船过河,肯定是要付钱的。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外白渡桥最早为木桥,建于1856年。直到光绪年间不敷使用,由英国人投资设计改建为钢结构,上面且铺设电车轨道。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它是吾国仅存的不等高钢骨桁架结构桥梁。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桥头刻写桥名,这里是外滩所在的中山东一路起点,连接苏州河两岸。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桥分二跨,中间置混凝土桥墩。所有钢材料均来自英国,整个桥梁的工艺和技术均由英国人完成。因此是地道的英国货。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桥墩前后有分水尖,和吾国古典桥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根据著名影评人威廉·阿诺德的说法:“在租界时期,上海的中心便是这座横跨苏州河口的花园桥。它是著名的上海外滩的北部标志。并且由于它的公共性,因此必定出现在与这座城市有关的影视作品中。”花园桥是英国人对外白渡桥的称谓。由此可见,外白渡桥是上海的城市记忆。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百老汇大厦,位于北苏州路2号,曾是外滩建筑群中的最高建筑。1930年开始兴建,是简洁的现代派八字公寓楼。公和洋行设计,铝钢框架结构,高22层,1934年竣工。底层用暗红色花岗石贴面,上部使用咖啡色泰山面砖。从11层起逐层收进,体型稳健。1951年更名为上海大厦,后成为宾馆。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紧挨外滩北部,是俄罗斯领事馆,黄埔路20号,建成于1917年,它为上海增添了东欧的异域色彩。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礼查饭店,位于黄埔路15号,和俄罗斯领事馆水平相邻,曾是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家西商饭店。1907年扩建为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建筑。现为浦江饭店。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站在外白渡桥,向黄浦江对岸看去,是代表新上海的陆家嘴摩天建筑群。这里应该是欣赏浦东风貌的最佳角度。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外滩伸入江水的岬角处,地势显耀,因此令人注目。碑身呈锥形,稳定挺拔,由同济大学设计,建于1993年。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外白渡桥在苏州河的出口,其实苏州河上还架着许多桥梁,连接两岸交通。乍浦路桥离外白渡桥最近,位于外白渡桥桥西。站在桥上向东望去,远处是浦东陆家嘴的新建摩天大厦;南苏州河岸,几座哥特式的教堂建筑,色彩浓烈,屋檐陡峻,塔尖直刺苍穹。高低错落,形成一幅对比强烈的图画。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这组教堂建筑分别是南苏州路76号的原划船俱乐部会所,南苏州路79号的原教会公寓,南苏州路107号的新天安堂,曾经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南苏州路107号的新天安堂,门牌号也可算作中山东一路33号4号楼,又称联合礼拜堂。建成于1886年,1901年扩建。设计者道达尔,仿维多利亚时期罗马式建筑风格。平面十字形,中间为33米高的八角尖塔,红柱灰墙。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尖肋拱门窗,壁柱分段收窄,三角山墙。体型丰满,线条繁复。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门框外肋拱层层退入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南苏州路76号,原为划船俱乐部,建成于1905年,由玛礼逊洋行设计,折中主义建筑,顶部为维多利亚风格,局部带巴洛克装饰。原由会所(中部)、游泳池(西翼)、船库(东翼)等三部分组成。现仅存会所和游泳池的门楼。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划船俱乐部会所全景。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南苏州路9号原英国总领事馆官邸,也称中山东一路33号2号楼。建成于1882年,为二层砖木结构,清水墙面,底层外围券柱廊。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同为南苏州路9号,与英国总领事馆官邸以长廊相连,是英国总领事馆,也称中山东一路33号1号楼。砖木结构,1872年竣工。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周以拱券外廊。
    南苏州路与中山东一路蜿蜒相连,因此已纳入外滩建筑群的范畴。但苏州路上的建筑格调轻灵明快,与外滩面对黄埔江的建筑之厚重沉稳相比,自是不同。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29号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仅三层,而高达21.6米,因此每层高度惊人。建于1921年,由通和洋行设计,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中轴对称,底层中间为巴洛克风格的拱门,外墙用长条石块垒砌,现为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主入口上有两个对称的巨石断山花漩涡图案。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顶部装饰花带。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28号格林邮船大楼和29号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28号,本为德国人在上海建造的第二座楼房。一战后,德国战败,该地为英资怡泰公司收购,改建为七层的格林邮船大楼。建筑风格为英伦新古典文艺复兴式样。底部二层采用花岗岩砌成,大门和边门均为月洞形。顶层有方形抹角高台。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格林邮船大楼在1951年至1996年间长期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所在地。2012年起,这里成为上海清算所的办公地点。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门厅檐柱为爱奥尼柱式。从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用大块花冈岩石作贴面,沟缝很深,做工讲究。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27号,是怡和洋行大厦。建于1920年,由思九生洋行设计,建成于1922年,为复古主义的建筑风格。外墙用花岗石垒砌,一二层采用粗狂的花岗石,视觉给人无比坚固的感觉。三至五层中间贯以四颗科林斯石柱。五层以上二层为1983年加建。
       怡和洋行大厦旁,是中山东一路26号扬子大楼,1920年建成,公和洋行设计。孟莎式屋顶式样,折主义风格外形。所谓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特点是任意模仿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求固定法式,只求比例均衡,注重形式之美。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怡和洋行大厦一、二层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券形,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正中为两扇包铜大门。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怡和洋行大厦现为罗斯福私人会所。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门框绶带装饰。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花带。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24号,是横滨正金银行,公和洋行设计。1924年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为三段式,中部设一对通贯四层的爱奥尼式巨柱,局部采用日本武士及菩萨雕像作为装饰。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菩萨雕像。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手动金属转门,闪烁着古老的光泽。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23号是中国银行大楼,前身是清政府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1912年改组成立中国银行,总行在北京,上海为分行。1928年,中国银行迁入山东一路23号的德国总会内,原楼三层,为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总会被中国银行购下。1934年,因中国银行拓展,决定拆除原建,重建新楼。设计师为陆谦受,毕业于英国建筑学院。楼高本设计34层,将是上海滩最高建筑,后因受到种种压力,仅建至17层。
    这是外滩建筑群里唯一由中国人设计的建筑,外型属于装饰艺术派,外墙青石贴面,强调垂直线条。屋顶以石斗栱作装饰,带有中国风味。
    装饰艺术派的特点是重视集合块体、重复线条,以及曲折线的表现形式。以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的线条来表现,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货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并用明亮且对比的颜色来彩绘,如亮丽的红色、粉红色、蓝色、黄色等。随着欧美帝国资本主义向外扩张,远东、中东、希腊、罗马、埃及与玛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和图腾是这种建筑风格装饰素材的来源。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国银行,屋顶为四方攒尖,坡度平缓。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双柱门楣横刻人物祝寿图案,柱身刻蝙蝠图案。效仿中国传统民宅的门罩做法。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20号,是沙逊大厦,它一直是代表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公和洋行设计,1926年开工,1929年竣工。大厦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形以垂直线条为主,简洁明朗。外墙以花岗石饰面,第九层和顶部砌以泰山面砖。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面朝外滩中山东一路的宽度较窄,为三座券门窗。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东立面屋顶为四方金字塔顶,紫铜皮饰面,高约10米。沙逊大厦高出隔壁的中国银行大厦0.3米。二者风格类似,如同隔空较量,比的是国力和强权。沙逊大厦现为和平饭店北楼,为世界著名的饭店之一。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19号,是汇中饭店。1908年竣工,六层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造型为巴洛克风格,外观为文艺复兴式。白砖墙面,红砖腰线,顶部东西两段,各有一座巴洛克风格凉亭。玛礼逊洋行设计。曾是上海最豪华的旅店,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汇中饭店的风格是文艺复兴式。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造型上的特点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窿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18号,为麦加利银行大楼,1955年改名为春江大楼。1922年扩建,公和洋行设计,楼高四层,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外形设计横竖向均为三段式,二至四层中段贯以两根爱奥尼式石柱。底层以花岗石饰面,深缝粗犷。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17号,字林西报大楼,1921年建造,1924年竣工。德和洋行设计。楼高八层,中轴对称,顶部两边有巴洛克式塔楼。入口处为多立克柱式和大理石门额。底部两层使用粗犷的麻石,三至七层为整齐排列的窗格,中间有古典柱式和浮雕。七层顶檐口由八个裸体的人像支撑。八层两边为穹形券窗,中间双柱内廊。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字林西报》原是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创刊于1850年8月,1951年3月停刊。现大楼为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使用,并易名为友邦大楼。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16号,为台湾银行大楼。原由日商开设,1924年重建,德和洋行设计,采用日本近代西洋风格。所谓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就是广泛吸收各国建筑的长处,集多种建筑风格为一体。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台湾银行大楼、字林西报大楼、麦加利银行大楼、汇中饭店、沙逊大厦。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华俄道胜银行是创建于清朝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合资股东为中、俄、法三国。1910年重建,德商培高洋行设计,楼高三层,外观对称。大门两边各有两座券窗,具有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二三层正面使用爱奥尼柱。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柱顶饰有欧洲神话人物头像雕塑。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外墙以白色釉面砖和花岗岩镶拼。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14号,交通银行大楼。该楼从外观就感觉新颖。1946年开工,1948年竣工。是外滩在1949年前建造的最后一座大楼。鸿达洋行设计,楼高六层,局部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底层和大门门框采用黑色大理石饰面。整体为素净的乳白色,简约的装饰艺术风格。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13号,海关大楼。公和洋行设计,1927年12月19日建成。主立面面向黄浦江,楼高八层,顶部尚有三层高的钟楼,属于希腊新古典主义风格。底部二层采用花岗石,中间入口由四棵多立克柱形成门廊。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腰线有回纹和装饰画。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顶部钟楼在四面皆有直径5.3米的钟面,每十五分钟敲出有韵律的音乐声。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交通银行大楼、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台湾银行大楼、字林西报大楼、麦加利银行大楼、汇中饭店、沙逊大厦、中国银行大楼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10-12号,汇丰大楼。曾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昂贵的大楼”。公和洋行设计,1921年开建,1923年竣工。1923年至1955年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办公地。1955年至1997年为上海市政府办公场所。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使用。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汇丰大楼大石块作外墙贴面,宽缝砌置。二至四层中段中部贯以六根爱奥尼克立柱,其中间二排为双柱。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建筑主体五层,中部七层,地下一层,一楼四面有夹层。大楼中轴对称,主立面成横五段、竖三段的格式。正中券洞装有三扇铜铸转门。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券门左右置高低圆柱灯各一,铜狮一对。5层上面的圆形穹顶是铜框架结构,成为该幢大楼的标志。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圆形穹顶是铜框架结构,成为该大楼的标志。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山东一路9号,轮船招商总局。建于1901年,玛礼逊洋行设计,新文艺复兴式三层砖木结构建筑。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轮船招商总局在外滩众多以厚重深沉为主色调的建筑群中显得活泼。底层为石头砌筑的外墙,二三层是醒目的红色,扶手细腻深情,本是普通的洋楼,却因为外滩的严肃堂皇而别具一格。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二三层是柱廊,每层腰线明显。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门斗上部嵌“轮船招商总局”字样,该楼在民国时期属于旗昌洋行,解放后交上海港务监督局等单位使用。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所在是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中轴对称,线条匀当,柱式反复应用,立体感十足。建成于1908年。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黑色穹顶,巴洛克式山花线脚,复柱大量使用。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心门厅后退成廊柱,上刻“盘谷银行”,它现在是盘谷银行上海分行。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门头竖带有泰式佛冠的鸟人,应是泰国的某种图腾。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是外滩最具哥特风的建筑,又称元芳大楼。该楼原为三层,1906年对原楼进行了改造,应该加上了陡峻的屋顶和三角山花。正面中间五个尖顶上原有十字架,更加满足哥特式市政厅的元素,具有宗教色彩,可惜现已拆除。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清大楼(中山东一路5号),为六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建成于1925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外貌简洁。大楼整体分为三段式,五六层之间有较深的挑檐。大楼现为海运局使用。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有利大楼,在中山东一路最新的门牌是中山东一路3号,原石刻牌是中山东一路4号。它的正面在广东路,因此在广东路的门牌是广东路17号。这是因为外滩中山东一路是南北向,朝着外滩的建筑面东,且一般面宽较窄。因此外滩的建筑大多正面并不在中山东一路上,而是面南背北,纳阳敛阴。本文并未细述。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有利大楼建于1922年,公和洋行设计,采用新文艺复兴特征,以正门为中轴,两侧建筑对称。外墙吸收巴洛克风格,主入口屋顶有塔楼。该楼是上海第一栋钢框架结构大楼。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塔楼使用变形的古典柱式,楼体布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郎特设计,1909年奠基,1910年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计六层。三四层中间有爱奥尼柱式,顶层南北两端有塔楼。墙面装饰和塔楼式样为巴洛克特征。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门厅上方的1964年系指原址上的早期三层砖木建筑建设时间;1910年则是重建时间。墙身装饰花带和涡纹。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三四层爱奥尼廊柱头。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塔楼是开敞的风亭。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上海总会现为希尔顿集团旗下的华尔道夫酒店。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亚细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由马海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竣工于1916年。外观为折中主义风格,六七层有爱奥尼式双柱。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巴洛克风格窗套。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正门有四根爱奥尼立柱,左右各两根;内门又有两棵小的立柱,左右各一根。门楣以变形的爱奥尼涡纹做装饰。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有利大楼。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黄浦江边还有一座信号塔,可算作外滩建筑群的句号。它建成于1907年,圆柱形塔高50米,顶部装风向仪。原为洋泾浜气象信号台,1993年外滩道路拓宽,整体向东南移位20余米。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基座坚固,沉稳有力。这种圆柱式样由西班牙建筑师阿托奴博设计,因此人称“阿托奴博”式样。目前存世仅有两座,另外一座在挪威。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裙房建成于1927年,作办公之用,现已形成塔房一体的格局。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裙房和圆塔连接自然,和而不同。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铁艺窗栏。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外墙红灰相间,屋顶和圆柱顶均有铁艺栏杆,轻盈秀丽。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柱头安置有风速风向仪和悬挂风旗风球的桅杆。
上海外滩建筑群——西风薰染下的百年身影
         外滩信号塔在1965年以前一直工作,每天向黄浦江上的来往船只提供五次气象预报。直到广播电台和其它天气预报方式普及之后,外滩信号塔不再具备实际功能,只是以经典的建筑形象永远矗立在江边,但它已不可或缺,成为外滩的令人难忘的身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