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内部是伊斯兰教常见的尖栱和绿色。
国保碑置于甬道边的草丛中。朱仙镇清真寺是国务院在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礼拜殿前有月台,再前有一对碑亭。
此碑为古阿拉伯文碑,刻于清朝嘉庆十年,内容记载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的十三条戒律。

镌刻手法如行云流水。只是时光留痕,碑体自上而下颜色由深到浅,岁月沧桑让人感慨不已。

礼拜殿前有宽大月台,卷棚顶献殿,后为硬山双坡大殿。

纯洁无染之谓清,诚一无二之谓真。克己之谓清,复礼之谓真。
礼拜殿前立一对汤瓶壶造型。汤瓶壶是回族家庭必备用品,源于古波斯。净水由壶盖处灌入,由壶嘴流出,遂避免污水回流。这是伊斯兰教清洁观和回族理想人格“内清外净”的物化。回民平时用汤瓶壶洗净手脸,礼拜前用其净身。
献殿后檐斗栱、雀替,与前檐同。明间挂匾:恪守清真。
次间斗栱。横匾:西域传真。
稍间斗栱,计心造。瓜子重栱和令栱上皆施罗汉枋。

柱头铺作室内为双翘,华栱宽大,弧度也较常见斗栱为大。横梁直接压置华栱上。
后檐斗栱,华栱足材,耍头阴刻花纹。

献殿和大殿之间,并未搭接,留出缝隙,透出幽暗的光亮,为殿宇增加了神秘色彩。地面顺势设排水沟,使雨水有了去处,不再彷徨。排水构在关键处置小石桥,颇有机趣。

屋檐相对无言,唯有细雨淅沥之时,和阳光明媚的春天,听见虔诚的心跳声。
献殿和大殿之间辟门,门上有乳钉。

门头披檐用绿琉璃覆盖。

垂脊相抵,蹲兽皆由花草取代。

此岸彼岸,直指人心。
大殿内部,整洁清净,地面铺上地毯。信众须脱鞋方可进入,女士则须遮盖除面部和手足以外的所有肌肤毛发。正前方拱门内,大红醒目处就是窑殿,内置圣龛,位于西方,象征圣城的方向。伊斯兰教无偶像崇拜,因此殿内全无塑像。信徒们跪拜于圣龛前,顶礼膜拜,一切烦恼归于无形。

大殿高大巍峨,每跨用四柱,中间七架梁,前后三步梁。

裙板雕饰卷草花纹。

走出大殿,绕到屋后,小巧的抱厦便是窑殿。窑殿面阔一间,背面兼做照壁。

照壁屋檐瓦作和墀头。
礼拜殿西南全景。

大殿殿后檐砖砌仿木斗栱、阑额、雀替、垂花柱,栩栩如生。

礼拜殿后,便是后院,中间为六角攒尖亭,直抵西门。这里属于寺院的私密空间,沐浴室就在两厢。也许还有一口古井,吱吱呀呀地唱着经文。
一切信仰皆有因果。伊斯兰教目前正处于文明冲突的前沿,备受误解。其实,一切宗教皆为自愿的选择。唯有向善,方能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