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402113552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徽州】岩寺文峰塔
(2016-11-30 22:07:48)
标签:
文峰塔
凤山台
岩寺镇
分类:
白墙黑瓦与古道颜色
文峰塔与凤山台,笔与砚的组合。
岩寺镇是目前徽州区政府所在地,它本是歙县一座普通的乡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徽州地区撤销行政编制,成立黄山市,岩寺镇划归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遂迅速崛起。如今,黄山高铁站就坐落在岩寺,岩寺已经成为大黄山之交通枢纽。
和古歙其它的乡镇一样,岩寺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岩寺镇北的原入村口,西邻丰乐河,矗立着一座文峰塔,蔚为大观。文峰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为里人郑佐倡建,历时十五载。郑佐,字双溪,岩寺人,是明代正德甲戌进士,官至贵州右参政。
塔八角七层,高67米,是徽州塔高之最。
塔底直径8米,逐层略内收。每层皆有腰檐平座,显现出精致的美。
塔顶尤为可人,巨大的覆钵直接置于瓦陇之上,融为一体,高度和谐。
层间塔体转角施倚柱,柱间中心为拱窗,两旁龛洞;窗上双层阑额,下角施斗栱雀替;阑额上部为重檐,下檐为三角和直线交替砖制叠涩,上檐平座下部则为纯叠涩,下有仿木椽。
塔体自上而下略有宽阔,层高渐大。在视觉上产生柔和的过度,这是明塔的常见形态,灵巧不失稳重。
每面墙上在窗的上部尚有三座浮雕佛像,远观似墨黑的铁器。
二层墙体呈红色,无佛像。
首层墙体为白粉饰面,近地面处露出勾缝的砖墙。本是自然风蚀而成,恰似天籁无形之手的杰作。
文峰塔旁是同时代建成的凤山台,本系道家场所。原有三间木构大殿,供奉玉虚神君像,今已不存。
纤柔而雄健,朴实又斑斓。
塔刹为覆钵,下为褐色合瓦,坡度陡峻,再下砖瓦层檐。
蓝天白云,塔影婆娑。
塔上的窗洞是相通的,立于其上,一定可以体会穿堂而过的丝丝微风。
不同檐间的色彩变化,令人赞叹,这是大自然的伟力。
下檐正反叠涩,不施瓦陇;上檐出檐较窄,覆瓦其上。
窗洞中置木格栅。
上下檐间为清水墙,白灰勾缝。
七层窗洞上佛像减为每面二座。
塔刹。
文峰塔与凤山台全景。塔为笔,台为砚,水为墨,田畴为纸。岩寺镇文运昌盛,人才辈出。
二层塔檐,上下重檐形制。檐间木椽似为现代补缀。
三层重檐。下檐下阑额、由额、短柱、普柏枋、斗栱齐全,并有彩绘纹饰图案。
四层重檐。
五层重檐。上檐下一斗三升栱尤为清晰。
六层重檐。
七层重檐。
屋顶。
凤山台横卧在文峰塔边,红砾石砌筑。正值维修,四周封闭。
文峰塔,瘦削入云,直耸天际。
沿着滨河路南行,文峰塔一直在后面,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慈爱的眼神关注着这片土地。
走了很远,依然走不出文峰塔的目光。这使我想起泰戈尔的句子:我把你当成主人,你却把我当成朋友。岩寺文峰塔,就是这片土地的守望者,它已融化在这片土地。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徽州】唐模(二)高阳桥、许氏宗祠、檀干园、同胞翰林坊、八角亭
后一篇:
【宿迁】极乐律院——罕见的人字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