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西有坡道和石阶,场地局促,直达村里的石板路。环秀亭为四柱穿斗结构,直梁简洁,双坡瓦顶。
这块匾历经沧桑,本是清同治八年制。匾上的字有些模糊,细察却是“红旗桥”,想必是在史无前例中改头换面.2013年的洪水冲走了这块匾,乡人辛苦找回,现又重新在隆重的仪式中高挂桥上。

环秀桥梁板。

从环秀桥正对的石板路向西直抵钟英楼,位于钟英街上的丁字路口。呈坎村的曲径在许多节点处增设标志物,钟英楼就是这样的过街楼,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2),原专属户部侍郎罗应鹤府,后为村内打更、报时、纳凉之用。
石刻“钟英”。

钟英楼北面。

钟英楼南面,罗纯夫宅位于钟英楼前边,为钟英街15号。大门由清磨的花岗岩石块与水磨的青砖混合建造。

罗纯夫宅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系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陆军少将罗纯夫故居。是传统的三进二天井结构。
前院与天地自然融合,并无围隔。正厅中央闲置的躺椅是古宅里最老的家具。

正堂前檐梁上撑栱,木雕寿星。
这似乎刻的是马上封侯,上有松针等图案。
窗雕。
窗雕。

窗雕。

从天井旁的侧屋明显看出,底层较高。这是清代民居的风格,正屋在一楼,在层高上得以体现。

后进院天井。

这户人家门楼极为鲜艳,四进三门月梁三重檐木构,石制须弥座,应是俗称石柱厅的罗会炳宅。
月梁上陀墩。
罗会炳宅内据载有高大客厅和独柱旋转楼梯,无缘得见。
钟英楼的南面,钟英街上还有一座过街门墙,上书“钟英”,董其昌墨宝。

钟英街上还有一座石牌楼门罩,当属于罗会炯宅(罗应鹤官邸),石牌楼明间两柱为不通地面的吊柱,次间两侧立柱落地,由须弥座和石鼓承载。定盘枋上,斗栱托住五重檐。气势不凡。

字板上题:首善儒宗。此为明代内阁重臣许国于万历年间为罗应鹤致仕返乡题赠之赞语,董其昌书。罗应鹤是明代晚期大儒,官至二品,后有感于官场险恶,辞官回乡,被皇帝敕封为户部侍郎大司徒,可于家中开府办案,此宅即是他当年的官宅。

梁枋上石刻大多凋零,唯有次间的这朵依然开放,在风中吐蕊。

罗会度宅。牌匾式门罩,上刻各式几何图案。

这座深宅大院高耸峭拔,转角被柔性地砌成弧形,便于交通,巷弄原本是狭小的。这就是人称“老虎洞”的元末明初建筑,座西朝东,现存三间两进一天井。据称,该宅现已出售于私人,游客无法参观。关于老虎洞的由来已不可考,一说是这里的水圳台阶光滑,曾有小孩在此玩耍失足而亡;大人伤心过度,称此为老虎洞,使孩子们望而生畏。

老虎洞南立面。

门罩砖雕美丽,沿街门已封闭。

泰山石敢当置于丁字路口,用来镇压对面来路的邪气,同时也有提醒路人转弯之用。
游客纷纷在泰山石敢当前照相留念。石板路光滑圆润,水圳在路旁如影相随,水流淙淙。
文献祠全景。

文献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进深150米,占地面积3800平米,现仅存门屋及寝堂,均为七开间,建筑面积908平米。寝堂正处修缮之中。祠名“文献”匾现存有罗东舒祠,文、献分别为宋代罗愿、罗颂二兄弟的谥号,二人以史学、理学上的成就而名垂青史。
文献祠门屋。
也许与宏村、婺源古村相比,呈坎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没有那么风景如画、引人赞叹。但若单论建筑的历史价值,那么全徽州无出其右者。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宏村,虽说保留了数百座明清古民居,实际上两村也仅仅各有一栋明代建筑而已。而呈坎,明代建筑是十数座!它们没有刻意地与众不同,和其它民居一样,在青山绿水之间,大隐于市,真名士自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