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文庙的北门,就在城隍庙街南。沿城隍庙街向西不远,就到了平遥城隍庙。城隍庙是吾国县级以上的城池里必有的祭祀场所,它的地理位置须和县衙相当。城隍就是一城之主,他是一城百姓灵魂的主宰。
平遥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初,成化中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间再修,咸丰九年(1859年)庙会期间不慎失火,除寝宫外庙区的殿宇,廊庑以及财神庙都烧成了灰烬。现存为清同治三年(1864)县令王佩钰自捐俸银并召集乡绅、富商设局募化白银2万多两,历时5年修建竣工。规模宏大,殿宇飞檐翘角,金碧辉煌,坐北朝南。入口处为木构牌坊,四柱三门,重檐琉璃顶,八根戗柱支撑。明间斗栱十一踩,次间九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遥城隍庙,国务院,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

牌坊之后,紧接五间山门,琉璃瓦顶,分心槽柱式,隔墙置于中柱间。明间辟门,两侧墙体墨书:善恶报应。提醒世人有所敬畏,祸福深思。

城隍庙总平面图。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牌楼、山门、戏台、献殿、城隍殿、寝宫。是标准的前朝后寝格局。平遥城隍庙的特别之处是寝宫楼旁,并排有庙,祭祀财神和真武大帝。庙中有庙,左右互通,同受香火。
山门后庭院,中心甬道,两侧草坪,巨柏参天,树影低垂。
戏台,两侧钟鼓楼。
外檐柱高大,跨过两层,柱间雀替陀墩皆雕刻精细,一层楼板搭置其上。重檐翘角,其势欲飞。上檐下五踩斗栱。
回廊开间最小,花罩镂空。雕梁画栋。
戏台北立面,正对城隍殿。一层搭设木制楼板,台基中还设置有五个大瓮,自然形成一个大音箱。
戏台两侧为钟鼓楼。重檐二层歇山式,一层为青砖砌筑,正中券砖拱门。
钟楼匾额:异姓同乐。

两厢廊道。

献殿、城隍殿。左侧琉璃硬山顶是财神殿戏楼。献殿是山面朝前的单间歇山敞厅接五间卷棚硬山顶,城隍殿面阔五间,单檐悬山琉璃顶。
土地庙与财神殿戏楼成曲尺。土地庙供奉一方土地之神,他不仅是一城之守护者,更是黄土地的保护神。华夏大地,村村寨寨,皆有土地庙。
城隍殿东,为灶神殿,独立成院。灶神则管理着每一户家庭的炉灶,民间称之为灶王爷。灶神崇拜因此更是扩展至家庭。曾经的吾国,每户家庭皆供奉灶神牌位。
寝宫院门。
寝宫殿凡二层,面阔五间,前有廊檐,琉璃瓦顶。

寝宫是清咸丰九年(1859)大火后的幸存建筑,呈下窑上阁式布局。

明间隔扇裙板木雕。

城隍爷,两侧胁侍。

楼道位于殿前西侧,砖砌栏板,上覆琉璃瓦。

二层廊道。

城隍与城隍娘娘塑像。

传说此为城隍爷的小妾,后壁壁画为清代遗留下来,实属珍品。

寝宫之西,并排而立财神殿。财神殿前为献殿,面阔三间,单檐卷棚琉璃瓦顶。
献殿尽间壁上墨画和合二仙图。
正殿二层,财神殿置于一楼。殿内供奉三位财神,分别为无私心主文运的比干、赐金钱给幸福的正财神赵公明、义薄云天的武财神关羽。
砖制楼道位于西侧。

真武殿位于二楼。

玄武大帝,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财神殿前,戏楼与之相对,形成独立庙宇。戏楼北立面呈凸形,单间戏台突出,后接三间单檐琉璃硬山殿。

戏楼为面阔进深皆一间,雕饰精美。
戏楼南立面,与城隍殿献殿并列,前有带柱披檐。
平遥城隍庙,是清代官式庙宇之杰作。形制多样,结构繁复精妙。琉璃雕饰以蓝绿为主,黄色相间,清冷的色彩衬托庙宇之威。建筑层层叠进,浑然一体,在官制庄严形式中又呈现几分生活趣味。诸神共居一庙,济济一堂,实为罕见。徜徉其内,会对清代建筑有全新的认识。原来,建筑的设计从清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