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马路右边高起的卷棚顶门楼,就是此次余寻访的地方——渠家大院。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穿堂院。分8个大院,内含19个小院,房屋240间。外观为城堡式,墙头有垛口女墙。
宽敞高大的阶进式拱形大门,门顶眺阁巍峨壮观。门旁立一石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家大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比起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晚了一批入选国保,但它的砖木雕刻,却毫不逊色,稍胜一筹。先人们的财富,现在大概无法比对,但渠家位于县城,曾建于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也是资本赢家。大院格局错落有致,曲径通幽。
现存大院整体坐北朝南,仅是当初的五分之一。门楼位于东大街上,正对五进穿堂院的狭长甬道。门楼西是栏杆院,以雕栏玉砌的石栏闻名;栏杆院向北,依次是戏台院、养心斋、牌楼院;再西则是统楼院、南院、北院。其余房舍尚未开放。

栏杆院。由倒座房、西厢房、正房组成。

石勾栏望柱头刻雄狮,柱身剔地起突花草、博古图案,栏板雕富贵牡丹。

正房。门窗精雕细刻,门罩中心刻宝瓶,应是冀望平安之意。花匾题字:若虚斋。

五进院明楼倒座房。

排水口较为别致。
倒座房明楼正面。

五进院在狭长的通道上共置三座随墙门,分割空间。厢房坐西面东。

由此牌坊门进入养心斋院,东面字匾:慎言语。门框柱两根,戗杆四根。
牌楼西面,横匾:善为宝。

牌坊门两侧砖雕梅花、翠竹。

养心斋。左为戏台院北门,右为牌楼院倒座门。
养心斋匾。明间斜栱,耍头皆为龙形。
屋脊烟囱、鱼吻,丰富了屋脊线。

戏台院北门,砖雕门楼,刻瓦檐飞椽、斗栱垂柱、门枕石狮。

戏台,坐南朝北。卷棚抱厦三间,明间较宽,便于演出,主房为单脊五间,后墙高大雉堞。

斗栱单昂三踩。

花罩。

次间花罩。
戏台院北门南面,围墙高耸,巍峨挺拔。两侧厢房,皆为隔扇。左厢房北间为甬道,可达统楼院、南院、北院。
甬道,正前方为过厅,左侧墙上辟门至南院,右侧墙上辟二门,分别至北院、统楼院。
过厅,可通院外,现常关闭。
回望戏台院西厢房北间过道。
南院北门门头。
南院北门。

南院。正房卷棚门厅,坐南朝北,两侧厢房。
正房门楼,上有斗栱。

室内木作玻璃隔断。

回望南院北门,与北院南门直对。

北院南门。

北院,西厢为二层楼阁,东厢长廊。

正房二层,底层有廊,面阔三间。

正房单杪四铺作斗栱,卷草雀替。

斗栱侧面。

北院正房和统楼院正房并排而置,有门相通。
统楼门厅,雕梁画栋。

凤头栱,横匾:鸢飞鱼跃,花罩刻满葫芦,象征和美。
正中一位荷花仙子。

室内木隔断。

统楼院南望。
统楼院南门北面门头。
彩绘天花板。
谦虚自守。
统楼院南门南向沿甬道门头砖雕。
门头横匾为赵铁山书:三晋源。

门环。
统楼院踏步石垛曾用铁扣修缮加固。
牌楼院南门横匾:载籍之光。

佛龛位于通道两侧墙上。
牌楼院南门兼倒座房北面。挂郑板桥所书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倒座房窗棂。

牌楼院为二进院,中间有一精美牌坊分割空间。

牌坊两侧石雕,此为翠竹。

梅花。

十一踩斗栱。栱皆镂空雕刻,柱头纱帽翅。

字匾:乐天伦。

柱头丁头栱,纱帽翅刻喜鹊登梅。
牌楼院正房,即明楼。面阔五间,二层带廊柱。

门楼木雕。

檐下悬匾:德星朗耀。

二层屋檐斗栱,单昂四铺作。

首层垂花柱,漏刻石榴;枋间荷叶墩。

花罩刻福禄寿喜,时花鲜果。

雕刻精致,彩绘华丽。窗格木棂式样反复变化,富于生气。

门枕石。
门枕石。

从明楼回望十一踩斗栱。

此门联通东侧五进院正房,在峭拔的高墙下,门洞渺小而无助。
门洞东面,联通五进院和牌楼院正房。

五进院正房前砖墙栱门,这是五进院最后一道分隔墙。
鹿鹤同春砖雕。
五进院正房窗头砖雕。
五进院正房窗头砖雕。

两侧山墙廊道处字雕。

两侧山墙廊道处字雕,清同治年制。

正房底层廊道花罩,刻有灵兽。

二层栏杆,从望柱、寻杖到栏板,无处不雕。

屋檐下斗栱。

五进院正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皆有廊檐。

渠家大院在晋中诸大院中别具柔美情致,甬道曲折多变,轴线并不张扬,独居一格。牌楼过厅,石雕栏杆,戏台大院,城垛高耸,个性十足,实为难得之建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