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檐转角斗栱,为三面双杪,不施令栱,后檐置翼形栱。后檐补间铺作,为不施令栱之双杪铺作加45度双栱之斜栱。
后檐西南转角斗栱仰视图。
铺作皆不施令栱,直接承托通长替木和撩檐槫。
柱头斗栱,为双杪铺作,不施令栱,第一跳施翼形栱。泥道栱上托两层柱头枋,枋上隐出慢栱。散斗置于压槽枋和柱头枋间。

西北转角斗栱,普柏枋出头,阑额不出头,橑檐槫、替木出头,上置生头木使檐角升起。角梁头斫成批竹昂状。
山面铺作,与后檐同。
彩色琉璃脊,正心小楼。
鸱尾飞动向内。
琉璃瓦当,三角形滴水,垂脊脊兽。
定襄关王庙西立面,面阔均分三间。

关王殿东立面,此为前檐。明间巨大,次间仅为明间三分之一,中按板门,上施横长门簪二,左右为二直棂窗。次间为实墙,柱似为梭柱。前檐明间施一极大阑额,穿过柱头成直截式,次间施扁狭阑额两层,下层穿明间柱成绰幕方状,以承明间大阑额,在角柱均不出头,阑额之上普柏枋则直截式出头。明间补间铺作三朵。

正脊脊心东面。方形小楼层层斗栱,瓦檐平座,顶部置宝瓶,古朴华美,被断为明代精品。
正脊琉璃造。
鸱尾。

东面瓦檐,屋面灰瓦,琉璃剪边。前檐斗栱异于其它部位。单椽,无飞椽。

前檐转角斗栱,单昂四铺作,角栌斗于正面、45度、侧面各出华头子一,承昂,昂头出令栱与耍头相交,昂头上令栱成鸳鸯交颈,角昂上有由昂,上为昂形耍头。

东北前檐柱头铺作,为双杪偷心,不施令栱承托通长替木和撩檐槫。栌斗正中和45度方向各出华栱两层。

明间靠近柱头的补间铺作为单下昂四铺作计心造。栌斗上正出华头子,令栱一斗三升。泥道栱上承柱头枋,隐出慢栱,托压槽枋。
前檐东南转角铺作。

山面斗栱。

栱眼壁彩绘,应为清代制作之三国故事。

栱眼壁彩绘。

栱眼壁彩绘。
关王庙大阑额置于柱间,与吾人常见之元代额枋置于柱头不同,极为罕见。
《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阑额》条下提到檐额:“凡檐额,两头并出柱口;檐额下绰幕方,广减檐额三分之一,出柱长至补间,相对作踏头或三瓣头。”此描述确与定襄关王庙大殿的前檐阑额一致。此前世间实例,在梁思成先生所著之《营造法式注释》中,仅列出河南济源济渎庙临水亭一例,其有通长三间的阑额。作为定襄关王庙,阑额不是通长三间,只是并出柱口,完全符合《营造法式》之条文,可为标准檐额之范例,填补了一项空白。檐额之所以存在,皆因明间宽度较大,荷载较重,故较之阑额广大材栔。在此意义上,定襄关王庙有着重要价值。
关王庙大门紧锁,无法入内,内部梁架无法一窥,是为记。
参考文献:任青田《山西定襄县关王庙大殿建筑》,谨表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