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在来前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详细研究了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寺图”,同时查看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的有关佛光寺的照片。虽然仅有一张佛光寺全景照片,还有是三张佛殿主尊的雕像和三张寺内经幢的造像,并没有大殿的建筑细节。但从照片表现出的苍老意境,梁思成先生确信,一定能从这里发现什么。
昭和十四年(1939)出版,《支那文化史迹》中五台山大佛光寺全景。照壁中心是一座圆形浮雕。
照壁,面向西方。
照壁置于高台边上,后面一溜平地,交错生长着乱石和杂草。山门宫殿式,坐东朝西,在一排朱砂红卷棚顶的配房映衬下,形成中心景观。山门前一株古老的树,不知何年何月何方的小鸟衔来种子,生长在这里。
山门,也称韦陀殿。
2015年9月3日,余怀着兴奋而难耐的心情,来到这里。如今这里已是1961年3月4日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成为“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佛光寺管理所”。禁止一切烟火。
山门背面横匾:佛光寺。

阳光明媚,是少有的湛蓝天气,佛光寺沐浴在灵性的光辉下。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99)时期,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绘制的《五台山》壁画中就有大佛光之寺。佛光寺一度盛极五台,唐武宗李炎于会昌五年(845)传旨毁佛灭法,寺内所有殿堂皆毁于一旦,仅北魏祖师塔幸存。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复崇佛法,女施主宁公遇施建了大佛殿,这就是梁思成先生一行四人发现的东大殿,金代在大佛殿前兴建了文殊、普贤二殿,现存文殊殿。明清以后加建了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除此殿堂建筑,佛光寺还有墓塔、经幢、碑刻等遗存。

步入山门,是开阔的空间,道路成为东西向中轴线,绿树掩映之下,前方最高台地上立着东大殿。路上一座经幢,这是唐乾符四年(877)立。

大佛光寺殿庭陀罗尼幢,唐乾符四年(877)。
昭和十四年(1939)出版,《支那文化史迹》中五台山(1)、大佛光寺殿庭陀罗尼幢,(2)思阳岭上,尊胜陀罗尼幢。
幢宝盖下花纹。

唐乾符四年岁次丁酉七月庚子十九日戊午建造立毕。

仰覆莲基座。

大佛光寺殿庭陀罗尼幢,唐乾符四年(877)。总高
4.9米。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 
文殊殿。金天会十五年(1137)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悬山顶。
文殊殿悬山。
明间横匾:清风远播。补间铺作出45、60度斜栱,这是明显的金代特征。

正脊脊心琉璃饰件。

龙吻。

前檐乳栿,一侧搭在横额枋上,枋下柱为后置。此处显然采用了减柱造手法。补间斗栱双杪偷心。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壁画在明重新装绘过。

柱上梁托。

殿内佛坛上,有文殊菩萨和侍从像七尊。装饰富丽,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为国内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

前金柱。原本省去四颗,现又补上支撑。

跨中四椽栿。脊部人字叉手加蜀柱。左侧椭圆处,为后檐纵向大额枋所采用的人字梁柁架构件。

柱头单杪单下昂五铺作,耍头做成昂的形状。撩檐槫下是通长替木,木下柱头和补间令栱成鸳鸯交颈,此亦罕见。
文殊殿南立面。

东大殿位于佛光寺最东侧台地上,殿前一排民国初年增建窑洞式平房,从中间券门爬上砖制磴道,方能得见。这似乎延长着人们的猜想和渴望。

引领方向的踏跺。

站在东大殿前的最高台地,向西北望去,是灰色的文殊殿瓦顶和蓝天白云。
向西南望去,白云悠悠,青山绿野,传统的琉璃瓦顶点缀其中。

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唐代木构遗存。

殿前陀罗尼幢。大中十一年(857)镌。幢总高
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昭和十四年(1939)出版,《支那文化史迹》中五台山大佛光寺殿前,陀罗尼幢。(1)、大正十一年(1922)九月照相;(2)、大正十四年(1925)十月照相。
三年的时间,陀罗尼幢的基座有了变化。
基座和仰覆莲瓣,这和1925年的照相接近。

“大中十一年”题记。

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这将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相互印证,是当年梁思成先生一行断定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
1937年6月,当梁思成先生一行四人越过訇然开启的巨大山门,看到东大殿。“随意一撇,其极古立辨”、“高山孤松之间即是伟大的唐构”。
巨大的板门。

凤头匾,上书:佛光真容禅寺。
柱头斗栱,双杪双下昂七铺作,第一、三跳偷心。额阑上无普柏枋。

转角斗栱,明确无疑地显示出晚唐特征。

出檐深远。外檐柱上施双杪双下昂斗栱。
外檐斗栱第二杪后尾即为内外柱间之明乳栿,为月梁形。其双层昂尾压于草乳栿之下。
“斗栱、梁枋、变幻的平闇(an)。”

“一个巨大的佛坛上迎面端坐着巨大的佛陀、普贤和文殊,无数尊者、菩萨和金刚侍立两侧,如同梦幻的神像森林。”
五台山大佛光寺三尊。
昭和十四年(1939)出版,《支那文化史迹》中五台山大佛光寺三尊。
普贤菩萨在佛像左面。
昭和十四年(1939)出版,《支那文化史迹》中五台山大佛光寺三尊中,中央释迦如来。 
文殊菩萨在佛像右侧。佛光寺东大殿文殊和普贤二菩萨的位置与一般有异,右智左理,这是表示理智涉入之胎藏界曼荼罗。
西方阿弥陀如来。
昭和十四年(1939)出版,《支那文化史迹》中五台山大佛光寺三尊中,西方阿弥陀如来,右侧文殊菩萨。
基座。

幢檐、葫芦顶。

基座仰莲和浮雕。
东大殿南侧屹立着一座祖师塔。

祖师塔。塔的平面呈六角形,塔座由逐级收分的六层青砖砌筑,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三层。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开有扁平的拱卷门,顶上饰以莲瓣形的火焰,室内供有禅宗的无名、慧明两位祖师塑像。该塔造型殊异,风格独特。梁思成先生判断其为北魏时期所建。
第一层塔檐是由一层叠涩、一层砖砌斗拱,再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排着的莲瓣及三层叠涩构成,檐顶再用反叠涩逐层收进。
中间置有下面为四层叠涩和九瓣覆莲,上面为三重莲瓣。中间为仿胡床式的束腰须弥座,承托着仿木结构的六角形的小阁。小阁开有火焰形的假券门,门扇相错,犹似半开之状;小阁上还开有直棂窗,并绘有木结构的额枋、短柱和补间辅作;小阁四角柱的上、中、下饰以捆束莲花。

塔刹的下部是两层仰莲承托着六瓣形的宝珠,宝珠上又覆莲瓣两层,顶端再冠以宝珠。
南侧偏殿。
大殿西南侧偏殿题诗。
西南方向伽蓝殿,明崇祯始建,清康熙年间重修。面阔三间,平面略近正方形。

梁枋彩绘,斗栱四铺作,琴面昂,耍头刻云纹。

殿内塑十八神保护伽蓝。

十八神保护伽蓝彩塑。
佛光寺是梁思成先生亲自发现的唐代木构,是吾国最为著名的唐代大殿。它脊槫之下,使用人字叉手而不施后世通用的蜀柱,被梁先生赞为孤例。因其隐藏于平闇之上,俗人无法一窥,至为遗憾。此行,余沿着一代宗师的足迹,亦步亦趋,如饥似渴,生怕遗漏佳处,却依旧缘吝一面唐代壁画和宁公遇塑像,小有可惜。然则终偿所愿,幸何如之!突然想起,梁先生一行四人,当初济济东大殿内,钩沉梁架,指点塔幢,又何不是四美荟于一殿,并为世人发现四美,功德可谓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