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出世文人的典范,他超脱的生活态度为人艳羡不已。放下红尘,听从心灵的声音,寻一方净土,不为世俗困扰。日涉园,正是这样安放灵魂的所在。

西门。同其他园林一样,日涉园几经变迁。 前身为明代陈鸢旧居,万历年间其孙太仆少卿陈应芳倚宅建园,取名“日涉园”。清康熙初年转归田氏,雍正年间园归高凤翥,易名三峰园,咸丰九年吴文锡购得此园,更名蛰园,旋入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名下,因称乔园,延谓至今。乔园,即日涉园。但乔园又是日涉园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增删、变异的园林。准确的说,乔园的东部是最初的日涉园;西部则是乔松年的新建作品。

高杆女贞,郁郁葱葱,凌霄而立。

假山。路径盘环,洞壑曲折。

园林之名,也是吾国艺术的一部分,非常人可取。必须饱读诗书之士,流连于书海之余。兴之所至,以名寄托情感。

来青阁。为全园至高建筑,清道光五年周庠所绘“册页”记载,“高甍接云者,为来青阁。登阁以望,园之全胜在焉。”

阁名由尉天池书。来青阁为全木结构,一层镂雕挂楣是松鹤延年;撑牙为喜鹊登梅。

底层回廊下槛中设浮雕花板。

午韵轩。

午,即是抚,午韵轩为园主抚琴吟诵之处。
远处来青阁,中间蕉雨轩。轩中暮听芭蕉雨;池畔朝吹杨柳风。

小径边,围墙旁,怪石嶙峋。石是吾国特有之艺术,纹理纵横,连联起隐。而嵌空钻眼,婉转险怪。

曲径通幽。由圆门过渡,逐渐由次景区进入核心景区。

莱庆堂,为主人宴客之处。
三师堂,和莱庆堂相对,自成院落。

青藤爬上矮墙,墙上奇石嵌身,妙然天成。从这里,就进入了日涉园最核心的景观,一座微缩的山水画卷,理想的幽栖之所。

半亭,亭之一半。
半亭侧壁刻字。为1984年所立日涉园简介。

石笋。
第二根石笋。

桧柏是假山上的主景,已400年。虬枝老干,瘦劲挺拔。右侧为假山上的第三根石笋,合称三峰。

在时间的长河中,桧柏老矣,却有重生的尊严。

树枝漫天飞舞,找寻生命的意义。

假石之阳,拾石而下,有“囊云”洞。皆因洞内高大宽敞,如同皮囊。

数鱼亭。和半亭隔古柏相对。立斯亭,俯视岭下水池,游鱼历历可数。且亭身六面砖雕,南面为鲤鱼,其他五面为金鱼。

桧柏。

亭下掘水流,石桌椅置于小园中心,茂林修竹,水草丰美。

小飞梁架于水面。何谓“飞梁”?太原晋祠有“鱼沼飞梁”,是一个意思。

小飞梁,即小砖拱桥。匠人一丝不苟,把大桥的模样浓缩在半米左右的长度上。

假山园林的下面,是主人驻留的地方,需要建筑点缀,此即山响草堂,亦称三峰草堂、三峰园。
山响草堂是整个园林的主体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黛瓦青砖,清水墙面。山响草堂的檐下四面虚敞,有轩廊相通。

字匾。三峰,即指堂前假山上的三棵石笋。
山响草堂侧面。

开轩面对山麓间堆嵌的太湖石,这些湖石形态奇特,鬼斧神工。

乔园院墙上的漏窗,也是别具一格。

竹影萧疏,轻风吹过,沙沙作响。

院墙,即分割空间,又带来变化。

退思。
绠汲堂。堂砌在高台之上,地势高敞,气势不凡。建筑翘角飞檐,回廊漏窗,海棠屋脊,轻巧优美。昔日堂下曾有一口水井,因用绳子打水,于是取堂名绠汲。
爬藤和漏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知是多少年的造物而成。

因巢亭,一九五六年梅兰芳先生来泰祭祖及慰问演出,下榻此亭,园中至今保留有“梅兰芳下榻处”。因亭旁原来有一棵大树,树上常年有一个鸟窝,所以称亭叫因巢亭。
松吹阁。涛声传古润;山月照明堂。松吹阁是后园中最高的一座楼阁,阁高三层,地势高敞,人立阁间,可见阁前山响草堂及假山。阁下原来有一颗高大的松树,楼阁就用松树取名为松吹阁。
松吹阁砖砌踏步。
松吹阁抹角方窗。
松吹阁。青砖灰瓦,各种几何图案的轩窗,面南有宽大的露台。
“漏、透、皱、瘦”。这太湖石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石头的美。

这口水井,水质一定甜美,甘冽可饮,因用绳子打水,井边布满了勒痕。在长期的磨蚀下,顽石也松动了。

远墙上砖雕为“民间第一福”福龛。

“福”是一种对幸福的渴望,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乔园庭院式北门。

北门砖雕。

北门外,日涉园牌坊。
乔园南门,一般不开放,宅院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