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楼名鼓楼,又因以修城余木料建,名余木楼。东昌府在聊城设治所后,又称东昌楼。
明弘治九年(1496年),来自京城的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天下所无,但及今百年,尚落寞无名,因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定,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
此为东面台基,正中拱门。光岳楼台基为砖石结构,高9米。

台基上为四层木结构主楼,飞檐翘角,冷色调的蓝绿彩绘丹青。

四重檐有韵律地铺陈。

双昂重栱计心造,无替木。

北立面。一块横匾,是郭沫若在光岳楼建成600周年之际所题。龙飞凤舞,笔酣墨饱。
郭沫若题光岳楼。

檐角,像在眺望遥远的地平线;又似在守护着一方黎民。

檐角的流线柔和含蓄。

西立面。

南立面,显然为正面,台基上一大二小三座栱门。楼阁上计三块字匾,最上层是乾隆所题光岳楼,中间是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暎”匾。巍峨壮观。通高和四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之极,寓意其不可超越。

1988年,光岳楼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越台基边的小拱门,沿着被时光打磨得光滑如镜的石阶,让我们进入光岳楼内,一探风采。

转角铺作,槫枋皆出头。由昂之上,宝葫芦托起角梁。

屋角的曲线,优美的起翘。
单昂四铺作。泥道重栱为足材。

乾隆三十三年李兴祖撰《光岳楼记》碑。《光岳楼记》云:“斯楼则胜踞帝丘,灵气盘郁,姚墟谷林,可俯而稽也”,又云,“企宾王之遗迹,缅鲁连之高风”。

乾隆题:天下第一楼。明朝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就是光岳楼的命名者,盛赞此楼为“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二楼,“亦当拜望”。光岳楼位列中国十大名楼。其他九楼分别为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海楼、甲秀楼、大观楼。这些楼中,现存光岳楼建筑年代最早,四向过街式通道,十字屋脊,结构精密复杂,堪为吾国古典建筑之典范。
宇宙文衡。

神光钟暎。意为东岳之神光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

室内首先是鲁班神像,这位百工之祖,安详笃定地端坐在光岳楼内。

溥杰题:巧夺天工。

暗绿色木扶手。

转角处梁架斗栱,角梁伸至金柱内。

十字屋脊内部仰视。中心垂莲蓬,梁架交错转换。

黑色梭柱为原物,这也反映了光岳楼的宋元特征,两旁暗红列柱为后世补缀。

乳袱,丁头栱。

十字脊梁架细部。

镂空雀替,粉彩陀墩。

从光岳楼顶层,极目远眺。聊城已成一座仿古的新城。灰暗的房屋,千篇一律,失去了历史的记忆。

东西南北中轴线两侧,沿街设肆。

内部尚有大片土地待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似乎只剩下几处古迹。

真实与新构。

清朝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匾“神光钟暎”。而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并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皇帝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乾隆行宫就设在光岳楼的二楼,丰子恺在光岳楼建成600周年之际题写楹联,现挂在乾隆行宫门柱上: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强大祖国文物永昌。

下楼台之卷棚阁楼。

回到地面,石阶依旧温热。
光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