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位于南京东郊,地铁已经辐射到这里。我在南京读书的时候,这里最多可称为远郊,其实是乡村;那时的东郊是紫金山。栖霞山的秋天被认为是最美,传说中漫山红透,红叶染满离人之泪。
栖霞寺位于山脚下,是吾国四大名刹之一。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
山门。

栖山观自在,霞水乐长安。

乾隆御笔:摄山栖霞寺。

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

六朝胜迹,千佛名蓝。寺前左侧歇山方亭内有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

省保碑。

弥勒佛殿。

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

栖霞寺历经战乱,绝大部分古迹均已飞灰湮灭,却有一座石塔幸运地保留了下来。栖霞寺舍利塔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最早的密檐式舍利石塔,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得益于吾国建筑大师刘敦桢的修复。

此即栖霞寺舍利塔全图。蓝天之下,它苍劲挺拔的身姿婀娜动人,如诗如画。《栖霞小志》谓:“先即地甃石为基;基四围有石楯阑环绕。”意思是,先在地上砌石头为地基,地基四周有石栏杆环绕。可见,舍利塔在明代时周围原有石栏杆。何时不存,待考。民国十九年修缮舍利塔时,加设石栏杆,并在外围加设一道铁栏杆。因此,这石栏杆距今已有83年。
栖霞寺舍利塔为密檐式,五级八面。塔高为18.04米,全用白色石灰岩石砌造。自下而上分为塔座、塔身和塔刹3部分。
《建康志》记载,舍利塔是隋文帝杨坚埋葬舍利的处所。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为五层方形木塔,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塔为五代南唐(937~975年)
时笃信佛教的两位大臣高越和林仁肇,在已毁坏的隋唐舍利木塔的基础上,重建的八角五层密檐舍利石塔。是江南最古老的石塔之一。
塔座3层,自下而上为基座、须弥座和仰莲座。基座平面雕刻游于海水和祥云之中的龙、凤、鱼、鳖等纹饰,侧面雕石榴、凤凰图案。须弥座上下叠涩部分,侧面雕覆莲及石榴、狮子、凤凰纹饰,中间束腰部分作八面体,八个转角处均雕作半圆形角柱,柱上浮雕力士和立龙形象,柱间浮雕释伽牟尼“八相成道图”。
第一层雕刻缠枝莲纹,第二层镌刻飞凤、莲花。

释迦牟尼“八相成道图”,是佛教绘画、雕塑等艺术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描绘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个重要阶段。
白象入胎、佛母受孕。
雪山苦行、终成正果。